记录青岛——魅力无穷的上合宣传片
从浮山山头俯瞰青岛东部......
浮山原名浮峰山,清代又名文峰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市北区和市南区交界处,南面黄海,脚下有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其呈东南和西北走向,长约5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8米,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康有为墓位于浮山南麓。东侧临青岛国际啤酒城和石老人风景区,西侧主要为市南区等繁华市区。西南方向有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登临山顶可俯瞰青岛全景,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
栈桥是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
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
小鱼山是青岛著名的具有古典风格的景点,海拔60米,面积2.5公顷。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汇泉湾、八大关景区、前海美景尽收眼底。1934年,为弘扬佛学,由居士王金玉赞助在小鱼山之巅建造讲经阁一处,
做为佛教居士听经薰修之所,名"湛山精舍"。其占地约12亩,上下两层,为古建筑形式,黑瓦复顶。远处遥望,在青岛诸多建筑中独立标格。据前辈师长回忆,湛山精舍落成后,当时的"佛学研究社"和"法物流通处"均迁入小鱼山。每星期日下午,前来听经的各界人士甚众,小鱼山一时成为佛法弘扬之地。1959年,湛山精舍因近于倒塌而被拆除,遗址仅存。此山原无正名,后因靠近鱼山路而获"小鱼山"之称。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八大关等景观尽收眼底;山虽不大却因地处市区而颇显突出,为游人视线所瞩。小鱼山主建筑为"览潮阁",三层八角高18米,阁内有螺旋式的楼梯,外设护栏平台,人们可沿平台绕阁一周,饱览"蓝天、碧海、青山、绿树、红瓦、黄墙"这一青岛的独特风貌。山之西坡有一挑檐式六角亭,因站在亭内可一览碧波荡漾的汇泉湾,故取名"碧波亭";。东面是四角的"拥翠亭",其风格与"碧波亭"相似。上述三处的匾额皆由著名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题字。
信号山位于观象山东南、青岛山西南,海拔98米,面积6.3公顷。信号山是市区较高的一座山,其山额处3幢红色蘑菇楼宛如3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耸立于青松、绿树丛中,格外醒目。此山原名大石头山,因山上多花岗岩巨石而得名。青岛港建成后,山上建有信旗台,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又称“挂旗山”。还因这座山位于龙山、伏龙山、龙华、龙口、龙江五条带有龙字路口之间,所以也叫五龙山。它前临大海,背依市区,是观赏前海景区和市区风貌的最佳观景点之一。
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
基督教堂是青岛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教堂始建于1908年,解放后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11月2日恢复礼拜活动。教堂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花岗岩。钟楼高39.1米,在上面可以观看远处大海的景色,里面的礼堂宽敞明亮,能容纳1000多人,大厅高18米,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
该基督教堂原来是为德国人聚会礼拜的场所。
胶澳总督府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处于当时青岛市中心处,是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的地方,又称“总督府”。这座由花岗岩砌成的“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耗资85万德国马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军驻青岛守备司令部。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此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4月,总督府又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的所在地。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又成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先后称为“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总督府再次作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座办公大楼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现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办公场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宾馆是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坐落于信号山南麓,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
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1934年改称迎宾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1957年环绕迎宾馆修建了围墙形成了占地面积达86000多平方米的庭院,院内遍植果树和多种观赏植物。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起,开始以博物馆形式接待海内外观众。2001年被评选为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小青岛,青岛德国强占胶澳后,将其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此岛而得名。这海中孤屿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
1898年,德国租占胶州后,在岛上建起灯塔。解放后,该岛一直为中国海军快艇支队沿用,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现塔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是国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被作为青岛市的标志之一。
花石楼坐落于八大关景点南端的岬角,花石楼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据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
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内景和外景。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里院(裏院),靠后面的院子。又指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里院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鲍岛中国城内,是由当时青岛著名的德国建筑公司之一的希姆森公司(中文名祥福洋行)的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设计的,后来随着不断改进逐渐演化成了最具青岛本土特色的民居形式。德占时期,德国人在青岛进行了格网规划,因此形成了不规则四边形、五边形等街区形状,而欧洲的联排式住宅,TOWN
HOUSE,在20世纪初叶随沿海租界的开发而大量建设,并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态,青岛的里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中式”建筑。从平面布局来看,这种里院街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是每一个街坊中的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每一户多是单间居室,有少量套间。院落入口常设立一个中国传统的影壁遮挡
。为使中国人适应西方的高层楼,用置于院子一侧的木质拱廊和室外楼梯相连。这样,即使是对于二、三层楼,也可以做到像中国传统的带院房子的建筑一样,有一条通道可使各房间直接连接户外。青岛的里院大多由青岛人自建而成,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建筑一般是两到三层的木头结构,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卜”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5月到10月是青岛的旅游旺季,各类海鲜也都比较新鲜。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市民们来逛劈柴院,都是一边买着一边吃,一边吃着一边逛。江宁路10号好似娱乐大院,有一家电影院叫大光明,周围有永安、共乐几家茶社。“戏法大王”王鼎臣,外号“王傻子”在此演过,新凤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闲时,还独自跑来为“王傻子”帮工。还有相声演员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曾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
海军博物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海军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莱阳路八号,东邻鲁迅公园、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隔水相望、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占地四万多平方米。2005年3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东邻鲁迅公园和青岛海产博物馆(青岛水族馆),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隔水相望、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第一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畔,拥有长580米,宽40余米的沙滩,曾是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这里三面环山,绿树葱茏,现代的高层建筑与传统的别墅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景色非常秀丽。海湾内水清波小,滩平坡缓,沙质细软,作为海水浴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第一海水浴场(曾称汇泉海水浴场)建于1901年。这里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市区东部汇泉湾内,呈半月形,面广沙平,既无暗礁隐壑,又无旋涡狂涛,水域面积为580米×500米。浴场建成之初,专供外国人入浴,中国人不得入内,每年入浴者仅100人左右。
1914年,浴场对国人开放,入浴者逐渐增多。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浴场陆续增添了一些设备,有官建的、民建的10多间木板房(更衣室)、备有浮台、简易跳台、舢舨、救生圈。浴场开放时,社会局派医生救护,浴场北岸设有咖啡厅、洒吧间、临时旅社。1934年以后,浴场范围扩大,有男女更衣室各30间,浴场内设饭店、冷饮室、舞厅,附近建起了东海、白马、百乐门饭店,中外官僚、资本家在此避暑,每天入浴者1000余人,使浴场出现了畸形繁荣景象。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这里变得乌烟瘴气不堪入目。抗日战争胜利后,更衣室增至300多间。劳苦大众入浴者较少。后不少私人设更衣室和开办租小船业务,入冬更衣室变成住户。后更衣室遭受一次台风袭击,至解放时已破坏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经过多次翻建、扩建,浴场面貌为之一新。
五四广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东海西路,北依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五四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海上百米喷泉等。
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众所周知,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wei,强烈要求拒绝签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就是青岛国际帆船中心。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北海船厂原址,毗邻五四广场和东海路,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为了迎接奥运会帆船比赛和打造“帆船之都”,青岛市政府把北海船厂整体搬迁到黄岛区的海西湾,并将国际帆船中心建成青岛市独具海上运动特色的建筑区域,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奥帆基地通过三条南北向轴线即: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
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向的“川”字。以“欢舞·海纳百川”为主题,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
青岛号大帆船由美国制造,长14米,宽4.5米,是第一艘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船。2005年参加了克利伯2005年/2006年环球帆船大赛,在全球远洋航行。
中国水准零点位于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是国内唯一的水准零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在青岛观象山建成,全国所有海拔高程都是以水准原点为基准测量计算出来的2006年5月,为更好地利用水准原点这一独特的资源,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由专家精确移植水准原点信息数据,在青岛银海大世界内建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水准零点是地面点高程的起算面,不同地点上验潮站所测得的各平均海水面均不相同,为统一全国的高程系统,而选用一个平均海平面为高程基准面。中国规定采用青岛验潮站求得的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由其他不同高程基准面推算的高程均归化到统一高程基准面上。凡由该基准面起算的高程,统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青岛电视塔座落于市中心榉林公园内116米高的太平山上。由上海同济大学马人乐先生设计,青岛广播电视局电视塔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于1993年元月6日奠基,1995年竣工,塔高232米,并以其创意新、选点好、功能布局合理、色调协调及综合规模宏大等,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选入《中华之最大荣誉》,认为是“中国第一钢塔”。电视塔堪称“中国第一钢塔”,在世界上仅次于迪拜铁塔、东方明珠电视塔(467.9米)、广州新电视塔(600米)、加拿大CN电视塔(553.3米)、巴黎埃菲尔铁塔、哈尔滨龙塔、日本东京电视塔。主体全部钢结构,具有电视接收发射和旅游娱乐多功能。乘高速电梯可升至160米的旋转餐厅。作为青岛最高旅游景点,青岛电视塔1997年荣膺“青岛十佳景点之一。
大珠山风景区位于黄岛区东南部海滨,主峰大砦顶486米,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主要分为石 门寺景区、珠山秀谷景区。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森林公园、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中有建于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石窟,有建于金大定年间的石门古寺,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有江北独一无二的万亩杜鹃花,还有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罕见的天然大佛,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太清宫居崂山东南端,由宝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太清宫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以附属设施关岳祠、东西客堂、坤道院等构成的房舍共150余间。每个大殿都立有山门,并有便门甬道相通,房舍简朴、古拙,基本上承袭着宋代的建筑规模和特色。
太清宫在崂山众多道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规模最大。崂山太清宫始建于公元前140年,公元905年在几位著名道士的努力下,逐渐有了一定规模,此后建筑不断增加。元朝时,这里成为全真派的道观,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地位迅速提高,被称为仅次于白云观的第二丛林。明朝时,著名的道士张三丰曾经在这里修炼。崂山还和中国伟大的古代小说《聊斋志异》有联系,书里面有很多内容取材于此,而且据说作者蒲松龄还在这里居住过。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青岛世园会”)将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园区选址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东部的百果山森林公园。这将是首次在中国临海城市举办的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展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41平方公里,会期2014年4月25至10月25,青岛世园会园区规划总面积241公顷,分为主题区(164公顷)、体验区(77公顷)两部分。其中,主题区体现园区规划创意主题及主要展览展示内容;体验区主要是疏解人流、补充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招商招展能力、为后世园发展预留空间。园区总体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两轴十二园”。两轴分别为
南北向的“鲜花大道轴”(花轴)和东西向的
“林荫大道轴”(树轴);“十二园”为主题区的中华园、花艺园、草纲园、童梦园、科学园、绿业园、国际园七个片区加上体验区的茶香园、农艺园、花卉园、百花园、山地园五个片区。同时,将园区内两个水库分别命名为天水、地池,寓意沟通天地互动、萌生园艺精华。园区总体规划创意可概括为“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驻”。
胶州湾海底隧道,又称“青岛胶州湾隧道”。南接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北连青岛市主城区的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隧道全长7800米,分为陆地和海底两部分,海底部分长3950米。该隧道位于胶州湾湾口,连接青岛和黄岛两地,双向6车道。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胶州湾隧道处于火山岩及次火山群地带,覆盖层较薄,断裂带密集,共穿越18条断层破碎带,断面最大跨度达28.20米,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82.81米。
青岛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2青兰高速公路的起点段,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上框架的组成部分,是青岛市规划的胶州湾东西两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桥、一隧”中的“一桥”。大桥起自青岛主城区海尔路,经红岛到黄岛,大桥全长36.48公里,投资额近100亿,历时4年完工。大桥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
胶州湾跨海大桥原为世界第一,自从港珠澳大桥建起来后,沦落为第二名了......
青岛北站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是青岛市第二大火车站,与红岛站,青岛站构成青岛市区三大火车站
。青岛北站于2014年01月10日正式开通运营。车站整体造型似一只海鸥振翅高飞,象征青岛经济文化蓬勃发展。采用新颖独特的交叉拱作为建筑主要结构体系,支撑起曲线优美的屋顶,形成了一种青岛门户的形象,象征青岛以博大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宾。胶济铁路、胶济客运专线、青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等多条铁路引入该站,使该站成为融合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城市公交和出租等诸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也是目前胶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青岛邮轮母港位于青岛港老港区6号码头,由青岛港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共建有3个邮轮泊位,岸线总长度1000多米。其中,新建超大型邮轮泊位长490米,纵深95米,吃水-13.5米,可全天候停靠目前世界最大的22.7万吨级的邮轮。2个原有泊位长度约476米,吃水-8.0米,可同时停靠2艘中小型邮轮。在码头前沿配套建设国际标准的邮轮母港客运中心,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最高通关能力可达每小时3000-4000人次,年接待能力达150万人次,其主要功能为联检大厅,同时配套免税商店等商业服务功能。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内,始建于1892年,具有125年历史。是我国重点国有企业,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大港。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2015年全年实现港口货物总吞吐量4.85亿吨,集装箱完成1743.5万标准箱,均居世界第七位。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各港码头均有铁路相连,环胶州湾高等级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腹地除吸引山东外,还承担着华北对外运输任务。青岛港是晋中煤炭和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也是我国仅次于上海、深圳、宁波-舟山的第四大集装箱运输港口。
2017青岛国际马拉松是时隔12年后,青岛再一次以市政府的名义主办国际马拉松赛事。
2017青岛国际马拉松赛于11月5日上午8时鸣枪开跑,设置三个项目,分别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以及欢乐跑。其中,前两项的参与人数上限均为5000人,欢乐跑为10000人。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青岛啤酒选用优质大麦、大米、上等啤酒花和软硬适度、洁净甘美的崂山矿泉水为原料酿制而成。原麦汁浓度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黄色,泡沫清白、细腻而持久。
青岛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最初是由青岛啤酒厂主办,后由青岛市人民政府组建专门的机构主办,该活动是以啤酒为媒介,集融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经贸展示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每年八月的第二个周末在青岛开幕,为期15天,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酒类狂欢活动,在国内外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
每到冬、春两季,岛城的海边海鸥云集,上下飞舞,构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浪漫风景。它们10月末陆续抵达青岛,直到来年4月才离开,秋冬季节到海边看海鸥也成了许多青岛人的一件乐事。青岛人和海鸥有着不解之缘。1994年冬天,青岛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23年来,市民和游客踊跃参与“挽留海鸥行动”,人数达上百万人次,并有众多青岛市民为此项活动捐款。栈桥海滨人鸥相戏已成为岛城亮丽的城市风景。每年都有10万多只海鸥来青岛越冬,它们主要来自西伯利亚、黑龙江等地,10月后开始飞到青岛,第二年4月底又飞回去。青岛有海洋、湿地、河流、湖泊,很适合海鸥生长,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很亲近海鸥,海鸥的记忆力很好,如果一个地方的人对它们好,它们第二年还会来这个地方。正是因为市民和游客的友善,让青岛的海鸥逐年增多。1994年前后,青岛湾只有两种海鸥,是红嘴鸥和银鸥,仅有2000只左右。到了2007年,岛城海鸥种群发展到9个,数量约5万只。如今,岛城海鸥的种群已达到16个,数量也增加到了10万只,2015年还第一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
我爱你,青岛......
——201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