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虎门·沙角炮台
从鸦片战争博物馆出来,我们直奔虎门诸炮台之一——沙角炮台。这里是当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地方,这里打响了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炮,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缅怀的地方。
虎门沙角炮台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岩的沙角地域,临穿鼻水道,距东莞市中心区35公里,距离虎门镇中心太平广场10公里。该炮台是目前我国保留较为完整的清代炮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鸦片战争期间,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沙角炮台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悲壮故事。
沙角炮台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庚申年),是鸦片战争的古战场,当时的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被誉为粤海第一重门户。现存濒海台和刻有“沙角”字样的石牌坊各一座,另有大炮三门、林则徐纪念碑、缴烟码头广场、节兵义坟、陈连升塑像、捕鱼台等珍贵文物遗迹。
节兵义坟:坐落于沙角炮台西北侧的百草山山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鸦片战争时期沙角之战中牺牲的75位外地籍清军勇士合葬墓。1841年1月7日,英国侵略者大举进攻沙角炮台,沙角守将陈连升率600余名官兵奋起抵抗,史称“沙角之战”。战后,当地的百姓和幸存的官兵,将牺牲的75位外地籍清军勇士遗体集中起来,就地掘墓安葬,并立碑纪念,碑刻“节兵义坟”。
墓葬坐东向西,灰砂、花岗石结构,长17.8米,宽17.2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坟头平面呈半圆形,中立一花岗石墓碑,上阴刻行楷书“节兵义坟”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节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两侧均有挡土墙三面环绕。坟头前面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护栏的两级台阶。1958年,海军部队发现此墓。1964年文物主管部门对节兵义坟进行了维修。1971年再次重修节兵义坟。
向英雄致敬......
沙角炮台旧址:沙角炮台旧址是指位于虎门海口东岸沙角山一带各处炮台的总称。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沙角炮台改为号令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炮台被英军所毁,后重修。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被英军所毁。光绪年间,清军对沙角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先后在百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白鹤山、狮子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处炮台。这些炮台依山排列,面向大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沙角炮台防御体系。现存的旧址主要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节兵义坟等。
在往上走,就到了临高台......
临高台旧址:临高台旧址,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明台暗室布局,由门楼、暗道及露天炮位组成。门楼高约7.8米,宽9.4米,以青砖和红砖筑城。炮巷深长,两侧有暗室,分别为弹药库和兵房。炮位系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暗巷暗室用石砖叠砌。炮位暗道长度为30.5米。临高台所处地势比濒海台为高,两台彼此相连,声威互壮,扼守相宜。
俯瞰沙角门楼......
临高台废弃炮位......
当年伶仃洋里往来的英军战舰,换成了现在的各种货轮,把中国制造带到了世界各地......
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O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
现今的虎门炮台旧址除少数位于番禺区外,大部分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分成相对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进行管理。炮台多为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分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两类。威远炮台至今保存完整,为花岗岩石砌筑全长360、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每个炮位高2.9、宽4.2、深6.6米。炮位旁设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
战争背景:清代从乾隆以后逐渐衰落,清政府日趋腐败。西方各国开始觊觎中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将鸦片大量偷贩到中国。
战争过程:清朝内部坚决主张禁烟的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抵广州,收缴鸦片两万多箱,计2376000多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虎门滩上当众全部销毁。同时与关天培在东莞县虎门要塞积极布防,设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门。但腐败的清政府反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1月7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派兵突然袭击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英勇牺牲。主张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义律求降,答应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款。道光帝又感到失地赔款,严重损害清朝声威,下令对英宣战。义律于2月25日率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战,多次击退英军,但一直等不到救兵。坚持到晚上,终因寡不敌众,关天培与部众4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沙角大角之战:1841
年(道光二十一年)1月7日英军乘清钦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对外妥协的时机,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进攻。守将陈连陞率军坚决抵抗,毙敌二百余,因援兵不至,英勇战死,炮台陷落。
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约1790―1854)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军继续谈判。九月初八(10月3日)道光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初六琦善到达广州,他这时还是主战派,增兵虎门,加强防务。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再次提出割让香港、赔款等各项要求被琦善拒绝后,决定动武,于十二月十五日(1月7日)上午8时突然袭击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以迫使琦善接受其所提条件。
英军派出水陆兵1461人,大小战船20余艘,由印度马德拉斯土著步兵第37团陆军少校伯拉特任总指挥。海面战船分左右两支队,右支队任主攻,攻打沙角炮台,左支队攻打大角炮台。同时,由于兵力优势,英军同时向沙角、大角两岸阵地发起进攻,以14大兵船和4艘武装轮船共计462门炮向岸上炮台作正面进攻,舢板小船和轮船运载登陆部队绕至后山强行登陆。进攻沙角的英军和收买的汉奸从穿鼻登陆,以汉奸夹在其中引路,用竹梯爬上后山,向驻沙角清军阵地进攻;当时清军三线布防,第一线警戒阵地原来驻守沙角炮台的清军共600人,后来由于琦善感到此处孤悬海外,所以派巡抚标兵200人和陆路提督标兵200人,共计400人增援,使得此处部队开战前达到1000人,火炮29门,其中12门在沙角,19门在大角。由陆军三江口协副将陈连升指挥。
陈连升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扛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使用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己的英兵作殊死战斗;并用弓箭堵击来犯之敌,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战斗从早晨8时直至下午4时前后,守军一直顽强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火药已竭,无力退敌。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战术呆板,炮台侧后暴露,经不起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武举陈举鹏英勇不屈,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被英军戮数刀而死。守备张清龄也英勇奋战,直至身死。沙角炮台陷落。
英军进攻沙角炮台的同时,从海上以104门炮击大角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山后围墙多处,火药局被烧,并延及兵房。同时,英军纠集汉奸多人从大角后山南北两侧登陆包抄炮台。守军没有交战,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大角炮台陷落。
当时驻守二线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共有8500兵勇180门炮,但各率兵数百防守,无法前往支援。关天培深感前线兵力单薄,按兵不动,坐视海防被突破。英军突破两角炮台后,又迫不及待的扑向第二线守备的三门口的水师,后者释放的火船在宽阔的江面上不起作用,最终英军将该地的11艘战船完全击毁,并从上面缴获82门炮。
这次作战,英军的损失不是魏源在《道光洋船征记》中道听途说的300人,也不是琦善安慰道光说的打死夷人、汉奸十数名。实际上英军一个没死,只有38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搜查过程中误中一个弹药库引起爆炸造成的,英军事后大肆抱怨清军火药库修的不符合安全原则。清军阵亡军官8人(包括陈连升父子),士兵279人,受伤军官35人,士兵428名,另军官1人,士兵4名战后不治而亡,总计损失744人,以一支1000人的军队来说,这个伤亡是惊人的,和定海战役(三个总兵阵亡,士兵大部逃跑)做对比,更是令人震惊,这说明这次抵抗至少是非常顽强的,英军也承认:“中国军队在这里比后来在这条江中的任何战役中要坚持的久些。”
沙角、大角炮台虽然失陷,但守军抵抗十分顽强。陈连升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时人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南山),作《三将军》颂之:“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连升(1775—1841年1月7日):又名连陲,原籍湖北鹤峰县,寄居恩施,土家族,出身行伍,久历川楚戍行之老将,爱国将领。1838年擢增城营参将,1839年被林则徐选调,指挥官兵连续六次打退了英军的袭击和反扑,后调守沙角炮台的重任;1840年6月,亲率战船五艘,围歼进犯的英军;次年1月,英军向大角、沙角炮台发起袭击,陈连升指挥守军同数倍于己的侵略军力战,在后援无望,敌军迫近的危急关头,陈连升仍率部激战,拼杀而死;其坐骑被掳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誉“节马”。
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官涌因抗击英舰的进犯立功被提升为广东省三江口副将。陈连升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广东省增城营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陈连升随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七月,他率守军击沉一艘前来挑衅的英军双桅飞船,被提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虎门沙角炮台。他进驻沙角后,积极修筑工事,加强练兵,添置大炮,增设地雷,加强巡逻,严阵以待。
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1839年11月4-13日)英舰向官涌山岗发动六次进攻。第一次,官涌营盘守军在陈连升和守备伍通标率领下截击偷袭的英兵,清朝军队取得了完全胜利。英军为拔除官涌山岗的威胁,又不断前来骚扰。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舰数艘,第二次进攻官涌,陈连升带领的官涌营盘官兵利用居高临下有利形势,向英兵舰进行俯击。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舰第三次来袭击,把总刘明辉率众兵弁截击,击伤英军数十名。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兵舰第四次来攻,守军游击德连用大炮、抬炮一齐轰击,英兵舰被击中。第五次交战在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陈连升率领的中国水师采取先发制人,获得胜利。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兵舰第六次来犯,官涌营盘仍以五个山梁,五路大炮叠轰的方式对付来犯的英兵舰,使其不得不退出官涌洋面。陈连升率领的清军官兵在官涌营盘有力地打退了侵犯的英舰,为保卫祖国立下了功勋。由于官涌之战的胜利,陈连升被提升为三江口协副将,这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他老当益壮,斗志昂扬。提升后,他被调守虎门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
陈连升调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门第一道防线,深感责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认真布置,带领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余人,埋藏下许多地雷,作好随时打击来犯敌人的准备。英兵舰不时开船到大角、沙角来刺探军情,都被陈连升率兵弁将他们驱退。这时林则徐、邓廷桢已被革职,求和派琦善则一边谈判,一边将经过五、六年大肆整顿的虎门设施撤除尽净,使陈连升在沙角退到无可防守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国军队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时机派出大小战船二十余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陈连升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都只有数百兵力,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守岛官兵,使用着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
英军从正面屡攻不上,偷越后山夹攻。清军虽腹背受敌仍毫不畏惧,陈连升率炮台守军600多人浴血奋战,激战竟日,伤亡甚重,火药消耗殆尽,英军乘虚攻入。陈连升抽出腰刀,冲入敌阵,士兵亦随陈与敌军肉搏。肉搏中,陈连升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陈连升长子陈长鹏见父亲阵亡,悲愤中砍杀数敌,自己受伤10余处,最后投海捐躯。英军将陈连升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后传此马悲愤不已,遥望大陆绝食而死,时人称为“节马”。
节马:陈连升所骑的黄骠马,被掠至香港,侵略者“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刀砍不从”,常“向沙滩北面(虎门方向)悲鸣”,“见华人辄垂泪”,“以致忍饥骨立”,于道光二十二年绝食死去。战马的气节如忠义之士一样高洁,所以它被誉为“节马”。后人为了纪念它,特修立了“节马碑”。
文言原文: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饲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饲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1842)四月,马卒于香港。
浩瀚的伶仃洋。几百年的历史悲欢,尽在不尽的波涛之中......
濒海台旧址:濒海台旧址,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由濒海台门楼、暗道、露天跑位、指挥所围墙组成。门楼的灰塑匾额中间书“濒海台”三字,左侧竖书“庆军副右营提督李培基监修”,右侧竖书“光绪乙酉年仲夏月谷旦”。门楼高约7米,宽7.1米,建造材料为青砖、麻石、水泥、混凝土。该炮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露天炮位,炮池呈圆形,3个露天炮位由暗道串联,暗道总长度为45米。濒海台主要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及三门口进入太平圩要道。
克虏伯大炮:克虏伯大炮,是清廷洋务运动期间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进的后堂钢质炮。1889年制造,炮身通长845厘米,膛径24厘米,炮膛内有密集的膛线,重21吨,带架,架长633厘米,可旋转360度,射程10公里,每分钟可发射1至2发炮弹。
林则徐纪念碑:矗立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炮台下濒海操场上。该纪念碑是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丰功伟绩。1839年,林则徐督粤,开展雷厉风行的禁毒运动,是年4月,他督率虎门水师在沙角外收缴英商鸦片118.5万多公斤,运抵虎门水师衙署,6月3日起在镇口海滩当众悉数销化。事后,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筹防御侮,多次坐镇沙角操演水师,训练水勇,登舟巡海,调兵布防,多次击败入侵之敌,使鸦片战争前哨战节节胜利,创造了名震中外的“金锁铜关”阵防,以至英军大举侵华时,不敢贸然进犯珠江口,而改道北犯。由于朝政昏庸,林则徐被革职。琦善接任后媚外辱国,拆卸军防,裁减守兵战将,导致沙角、大角失守,威远、横档沦陷,侵略者拥舰载炮直逼广州,鸦片战争遭受惨重失败,清廷从此割地求和,留下了100多年的奇耻大辱。但林则徐的反帝御侮的浩然正气一直长存人间。20世纪30年代,虎门人民在沙角海岸建造纪念碑以垂永志。该碑通高6.05米,为正方梯式,碑础亦正方形,分三级,边长3.9米,通体以水磨石米分色装饰,阴刻“林公则徐纪念碑”,为当时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所题。现在,通碑保存完好,旁边还放置在鸦片战争中发挥极大作用的国产“功劳炮”相衬,供游人景仰。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在历史上,虎门出海口一直是广州城的南大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该处的炮台建设从各方面来讲已达到中国沿海之最。虎门要塞由三道防线十余座炮台组成,从沙角炮台到大虎炮台,纵深有几十里之长,隔山隔水,在战时除了用普通的旗语、通信船即“快蟹”等进行联系外,还有怎样的特殊军情传递方式呢?
壹 炮声传达出不同信息
虎门要塞的三道纵深防线从设计和实际运作来看,第一道由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组成,两座炮台位于珠江出海口的最外端,因此,这条防线主要起瞭望台和信号台的作用,真正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是隐藏在第二道防线的众炮台,如位于江的东面有威远、靖远和镇远炮台,位于江的中间有横档和永安炮台,位于江的西面有巩固炮台。
因此,作为瞭望和信号台的沙角和大角炮台,如何快速准确地将闯入虎门海口的敌舰信息,及早通报二线炮台,就成为虎门要塞御敌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时的广东水师总指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筹海初集》(卷一)里就介绍了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应如何协同防御外敌:
“(沙角炮台)改作号令炮台,此后遇引水引带番舶到口,防弁验明印凭,即放大炮一声,知会前途;一面开单报明提督。如无引带文凭,即系奸夷,则于台面高处插立大纛(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一杆,知会大角弁兵立即开炮轰击。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锐气,前路各台闻炮声联接一体预备。仍需派一兵飞报虎门接应。”
上述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沙角炮台作为号令炮台,当士兵查验到靠岸的外国船只既有中国引水人(带路人)又有合法的印凭后,便会向空中发射一发炮弹,告诉对岸的大角炮台和二线各炮台:进入水道的是合法船只,放行就是。
如果发现船上既没有中国引水工又无正当印凭,或根本不靠岸的闯关船只。沙角炮台的士兵就会马上在山上竖起一面硕大的军旗,通知对岸的大角炮台:有不速之客驶入,赶快开炮攻击。随着大角炮台的炮声,处于二线的威远和横档等炮台,也马上知道有敌来犯,便赶快做好开炮拦截的准备。同时,把守“金锁铜关”的士兵听到炮声,也会马上关闭两道拦江铁链,堵住江面的通道。
有人可能会问,二线的炮台和“金锁铜关”的士兵,是如何分辨沙角炮台报平安的炮声和大角炮台报敌情的炮声的呢?原来,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分别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两岸,沙角突前,大角稍后,而且两座炮台隔着辽阔的江面,所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因此发出的炮声极易分辨,不会产生误判。
由此可见,大旗和炮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里的一种特殊的军情传递方式。
贰
悬挂的西洋国旗并不用于装饰
到了晚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清政府在虎门海口的五个地方建成了西式炮台群,构成了华南最大的海防工事——新虎门要塞。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后山的望亭前和第二道防线的威远炮台山上的望亭前,各建有一排巨大的旗杆,上面醒目地悬挂着一些西洋列强的国旗,在虎门口各岛、山丘和航道中的船只上,可一览无遗。可以想见,这绝对是当年虎门口的一道夺目的景观,但是,这道景观不是用于装饰环境的,而是有着重要的军事用途。
清人编的《广东海防图》记载:
“海防虎门,广东水路六门,惟虎门系广东第一最要头重门户,在小沙角捕鱼台后山头设立望亭一座,各国旗号旗杆一枝,以防敌船由香港入急水门,即由望亭卸某国之旗号。报警传至威远山顶之立各国旗杆,由威远山顶亦卸某国之旗号,传报至鱼珠,由鱼珠传报至省城。如此一刻之间,省中大宪皆知敌至。”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两处望亭的旗杆,是一种向广州战区最高司令官——两广总督传递敌情的重要装置。它的操作方法是这样:当虎门海口最前端的沙角哨位一旦发现敌舰入侵,将挂在捕鱼台后山上望亭中的敌舰国旗摘下来。例如,发现入侵的是英国军舰,旗杆群中的英国米字旗就会马上被摘下,威远山上的哨位一看,知道是英国军舰入侵,随即也会摘掉挂在自己身后的米字旗。
在珠江上待命的军情传递人员,发现威远山上传递出的这个紧急军情后,就会马上撑起“快蟹”艇,通过珠江水道,将此紧急军情送到黄埔的鱼珠炮台,然后上陆,通过快马将此军情急报坐镇广州城内的两广总督,以便决策层快速采取应对措施。当时,由虎门乘船进广州,一般是在鱼珠炮台上岸,再从陆路入广州城。
其实,当清军还通过摘旗和快马通报军情的时候,“有线电报”已进入中国(两广之间正在铺设电报线路),但由于虎门要塞的炮台之间隔山隔海,难于铺设电线,这最新的电报传输技术没能用上,但摘旗这种看似原始的方式,在当时还满管用的,有人便用“一刻之间”来形容这种传递方式的快捷。
叁 1937年,电话已接通到每座大炮跟前
到了民国,虎门要塞的军情传递已进入电话时代。1930年前后,担任虎门要塞司令的陈庆云在《整顿虎门、长洲要塞计划之意见、整顿虎门要塞之意见》中要求:“各炮台与指挥地点之间须各添设电话,尤以下游各台为然。目下司令部与总炮台台长室虽设有电话,然距炮位甚远,故仍宜添设,始能不误戎机。例如龟山与白鹤台之三门炮各须电话器两架,计六架。其指挥地点须两架,其司令部须一架,共计须九架。但为省费,计每炮仅安设一架未尝不可。然而在战斗期间,瞬息万变之时,仅恃一线以通信,不免有迟缓误机宜之病。”
陈司令深知通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他要求将电话机安到每座大炮跟前,而不是先接到总炮台台长室,然后由台长再传达下去。这样,就能在军情紧急时,司令部可直接指挥到每门大炮。
从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虎门要塞(民国)二十六年秋季现有装备表》里可以看到,在1937年的虎门要塞,就装备有瑞典、西门子各型号总机8部,西门子交接(换)机6部,瑞典、西门子及其他品牌桌机92部,瑞典、美国壁(挂)机7部,西门子皮袋机10部。这说明当时的虎门要塞,已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联络体系。
由此可见,在1840年至1940年这一百年间,我们的军情传递方式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虎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中,虎门也经历了顽强地战斗......
1937年9月14日,日舰突然袭击虎门,中国海军英勇还击,著名的“9·14”中日虎门海战就此爆发。中国海军及虎门炮台守军不畏牺牲、拼死抗战,与多艘侵华日舰激战后,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获得胜利。虎门海战是中国海军打响的抗日海战第一炮,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唯一一次军舰对攻的海战。
虎门人的反抗引来日军更大火力的进攻,虎门人愈战愈勇。1938年,日军的飞机以及舰艇持续轰炸以及炮击虎门要塞的阵地和当地的民用设施,虎门炮台的守军誓死守护并英勇还击;随后在当年10月22日,500名日军在海军以及空军的配合下强攻虎门炮台,大角炮台的中国守军一个连进行了殊死抵抗,仅凭借两门高射炮与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顽强战斗,击落击伤敌机数架,最终全连官兵悉数阵亡。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日落在虎门炮台的炮弹过千枚,整个炮台变成了一个火海;在珠江口,中国一艘鱼雷快艇主动攻击并击沉多艘封锁海面的日本武装渔船,但随后迅速遭到日军机群报复,全艇官兵葬身大海。此外,具有血性的怀德乡民众与入侵日军展开3天的血战,300名村民为保卫家园而战死。
在虎门白沙,国共武装及民间抗日力量联合,打退了大批日军的进犯……枪林弹雨里,虎门人始终保持铮铮铁骨,从不向敌军示弱,以游击战、伏击战、破袭战等各种方式,打死打伤众多日伪军,破坏了日军的通讯、交通以及设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即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要捍卫国土。
虎门抗战的历史不该遗忘,虎门的抗战英雄应该被铭记......
虎门海战:抗战全面爆发后,虎门作为广州重要门户,时任要塞司令、海军中将陈策负责守此,其属下配备有轻巡洋舰“肇和”号及炮舰“海周”号。
1937年9月14日凌晨,“海周”号、“肇和”号(前清购置的老旧军舰)由大虎开出,按正常的巡逻路线巡航。在两舰到达大角与沙角一线的海口时,“海周”舰发现隐藏于舢舨洲后的五艘日本军舰(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四艘)在其旗舰“夕张”号的带领下突然冲向中国军舰。“海周”舰急以信号报告要塞。三分钟后,日舰向“海周”舰发炮,“海周”舰当即还击。抗战史上的第一次海军之战就此打响。
“肇和”接到要塞信号后立即加速前进,一面向“海周”舰靠拢,一面向敌舰攻击。经三次修正着弹点,炮弹命中距离11000米外的敌旗舰。不久,虎门要塞的大炮也向日舰开火。双方炮战持续了二十分钟。敌舰队开始先显不支态势。“肇和”舰舰长方念祖果断下令横船,使舰首炮、舰尾炮及傍炮再一次集中齐射,致使敌旗舰“夕张”号被击中,于是敌舰开始仓皇逃窜。
从南京第二档案馆现存的虎门要塞司令部给南京中央军政部的电报中可以看到,在这次海战后,日军在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这一年中,日本海军至少8次派出军舰进攻虎门,都被顽强的要塞守军依靠前清购置的克虏伯大炮所击退。这是华南抗日海战的第一炮,改写了日本海军对华作战无败绩的纪录。
其实中国海军两艘战舰也有优势的地方,那就是熟悉珠江航道,如果发现日舰后立即后撤,并非没有撤离的机会。但是中国海军当时有一条名言,那就是——谁向上游退避,谁就是方伯谦第二!这话刺激的第一舰队海军少将方莹把自己绑在罗盘上大战江阴封锁线,因为他就是方伯谦的亲侄子。方念祖虽无这层关系,但也绝不愿意在日本海军面前当懦夫,所以他冒着弹雨下令向日舰猛烈还击。
这时候,在虎门要塞的陈策才接到报告。以他的性格,如果早点收到消息,只怕就要亲自登舰和夕张拼了,没能在海上和日本海军一决雌雄大概是陈策极大的遗憾。他只能登虎门炮台指挥作战了。陈策下令离舢板洲最近的沙角灯台岛炮台开炮支援肇和和海周。
海上,灯台岛炮台受到射角限制,只能向攻击海周号的日舰开炮。夕张号的六门140毫米重炮则连连命中肇和号。肇和号的炮塔是后面敞开的,因此夕张号上的日军用望远镜看到肇和每中一弹,甲板上的水兵就要倒下一片。但是肇和号的炮火依然炽烈,它的两门150毫米阿姆斯特朗主炮虽然陈旧却依然准确,第三次齐射即命中夕张!
这次海战中,中国海军明显处于弱势,但在虎门要塞海防岸炮的支援下,中国守军成功粉碎了日军由水路进攻广州的企图。从虎门要塞司令部给南京中央军政部的电报中可以看到,在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这一年中,日本海军多次派出军舰进攻虎门,都被顽强的要塞守军依靠前清光绪时期购置的西式大炮所击退。当“敌在大亚湾登陆,攻惠阳,陷广州,而虎门仍屹立无恙”。后来,遭到日军里外夹击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才从已失去固守意义的虎门炮台撤出。
清朝的虎门炮台几经变动,光绪时期的建设是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改动,它以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海防观念为规划炮台的依据,按照西洋炮台规范设计各炮台。在1937年的虎门海战中,清廷在光绪年间所建设的西式海岸大炮发挥了“奇兵”之效,清廷大概也没想到,他们花费极大心血才建设起来的虎门要塞体系,没在他们预想的时候发挥作用,反而于半个世纪后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大放光彩。
历史啊,历史......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