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深圳·赤湾左炮台

$
0
0
2018春节——深圳·赤湾左炮台
      赤湾地区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时光跨越百年,这里又与另一次著名事件——鸦片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驱车一路沿盘曲的公路而上,路上是一排排的重型集装箱货车,彰显了这里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港口地位......
 
 
     赤湾原有左右两座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铁炮12门,都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势,钳制赤湾港口,雄视伶仃海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时,曾重修赤湾炮台,为禁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败英军。
      赤湾左炮台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面。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鹰嘴山头。现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
    赤湾地理位置重要,据史书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经此地。从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于赤湾修建炮台,赤湾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时福建提督杨琳调任广东巡抚。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中26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据记载赤湾左、右炮台设兵数千名,生铁炮6位,另有12门大炮被称为“佛郎机”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时由广州传入的。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湾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为林则徐禁烟曾立下汗马功劳。

    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炮台西面的城墙上,两棵百年古榕树将它们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城墙里,与城墙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几乎与城墙融为一体,没有肥沃的土壤,它们却枝繁叶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坚韧;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
 



      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位于鹰嘴山山顶的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2000年,南山区又投入20多万元对这里进行修复,并将4间营房全部上锁保护。炮台本身分为两层,底下是兵营,上层是面向珠江口的大炮。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卫炮台士兵的居屋。上世纪80年代初,专家在此进行考古时,在左炮台营房内还发现了清代的棋盘及象棋。

      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清代守卫炮台士兵的居屋......
 


    炮台位于南山区赤湾东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鹰嘴山头。在左炮台的树丛中,掩映着一处哨站,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南沿海诸岛还未解放,当时的部队就驻扎在赤湾天后宫里。左炮台三面临海,山势峻峭,只要站在鹰咀山之巅,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部队决定在这里设立哨所。哨所里有个体积硕大的望远镜,像不眠的眼睛,时刻警惕地注视着伶仃洋海面。当时战士晚上一般都是和着衣服睡觉,枪就放在身边,子弹是上了膛的。改革开放初,赤湾左炮台仍被列入军事禁区。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左炮台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步淡化。





 

 



    历史沧桑,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炮台上,一门古炮雄视珠江口,虽然炮管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稀还能看出它威武不屈的雄姿。1997年香港回归后这里全部解禁。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哨所,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保留在鹰咀山上。
    说说关天培:关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号滋圃 [1]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关天培著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
    早期经历: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关天培出身于一个职位低微行武家庭,1803年(清嘉庆八年)考取武庠生,中武秀才,授把总。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等职,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勤于防务:关自抵粤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赴任后,他亲自踏勘地理形势,积极整顿防务,筑炮台,铸重炮,造暗礁,训练士兵,海防十分巩固。他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并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亲自率领五百士兵,分别到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地进行实战演习,操练枪炮。关天培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体现了他关心时事、抵御侵略的海防思想。 
    致力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政府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关天培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首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收缴英美两国商人的鸦片两万多箱并全部交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因为关天培在禁烟运动中积极配合林则徐,立下汗马功劳,还受到清廷加一级的奖励。
    浴血虎门: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时任两广总督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受伤10多处,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本以为在这里可以眺望到雄伟的伶仃洋,但是失望了。透过浓密的树枝,只能看到这样一个港口而已......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宽约65千米,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东由深圳市赤湾,经内伶仃岛,西到珠海市淇澳岛一线以北为内伶仃洋,水域面积1041平方千米。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属弱潮河口,潮型为不规则半日混合潮。在其周边有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伶仃洋上架设有虎门大桥,将直通东莞虎门和广州南沙,伶仃洋更曾是南中国大门上的一道防线,南沙及东莞等地仍有抗击外来侵略者所修建的炮台遗址。鸦片战争前,伶仃洋和伶仃岛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鸦片贩子用趸船和快艇强占,成为对我国进行鸦片走私的跳板。
    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朝的战舰上,亲眼看到了南宋的覆亡,曾在伶仃洋写下《过零丁洋》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知英雄当时的心境如何......



 



 
 



 



 

    左炮台北面,是一尊林则徐全身铜像,塑于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雕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创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林则徐纪念像”,北面镌刻着谢华先生撰写的碑铭。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手持单筒望远镜,身佩长剑,凝视着波涛滚滚的伶仃洋,目光炯炯。
    昔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虽然张我国威,威慑重洋,但他却被革职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在耀武扬威,国土一片片沦丧;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被割让的国土回归祖国怀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许,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则徐也倍感欣慰吧......
    说说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树木葱茏,无论怎样眺望,啥也看不见......









      下山途中,看到了左炮台的正门......

    左炮台,又称赤湾左炮台、深圳左炮台。位于深圳市赤湾鹰嘴山,是深圳市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沿上山公路前行约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门。拾阶而上,右边立有一块块诗碑,上面镌刻着林则徐的诗词,其中有1990年江泽民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而题写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驱车继续前行,本想去赤湾烟墩游览一番,再次感受鸦片烽火。但GPS始终在指引我们转圈,就是没有找到入口。想想网友的评述,最终决定放弃,只能仰望一眼......

    赤湾烟墩就在这座山顶上......

    赤湾烟敦,深圳南山四景之一,又叫小南山烽火台,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南角的小南山顶,海拔280米,从小南山半山腰有台阶可以到达。迄今为止,这里也人迹罕至,还算不上公共旅游区。这个景点很难找,地图上没有标注,即使是附近的人也很少知道。烟墩就是烽火台,沿着少帝墓边上的少帝陵路一直往山上走,过了一个武术学校(中华武术博物馆),有一条爬山道,沿路上山,大约15-20分钟后,到了山顶就是。
      烟墩筑于明洪武27年(1394年)。是明朝东莞所城最重要的一个烽火台,嘉靖30年(1551年),东莞所千户万里率军抗击番夷,在此战死。烟墩原来的样子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据说是圆的,现在看见的是后修的,方的,周围有高压线塔,芦苇丛生,风吹草动,寂寞凄凉。烟墩的侧面有四个字,写着“两广门户”。从烟墩可以看见赤湾港全景和左炮台的小山。临风而立,想起这些景点从前的岁月,看看现在的好光景,一时也不知道想些什么好。
      虽然说“赤湾烟敦”=“小南山烽火台”,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的赤湾烟敦位于小南山东南侧的赤湾山顶,那里已经多年无人到达了,由于连年的采石活动,整个赤湾山四周均已被削成豆腐块状,80%的边坡被列为“危险边坡”,严禁行人靠近。真正的赤湾烟敦是明清时期两广一带最大的烽火台。

 



      "赤湾胜概"是以天后宫为中心,集海光山色、帝陵古刹、赤湾炮台、南山峰烟、武林圣地、历代碑刻于一身的壮丽景色。赤湾天后宫,其创建远朔宋代,明清两朝历经重修,规模日渐增大,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天后宫附近,有明清时期的烽火台,赤湾炮台在深圳市蛇口半岛南端赤湾两侧的小山顶上。赤湾地理位置重要,据史书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经此地。从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于赤湾修建炮台。炮台雄踞赤湾两侧,左右呼应,扼险而守。现存左炮台,平面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下部用石块、上部用青砖砌筑。台上有营房7间,分属兵房、官房、神堂、厨房和弹药库等。据嘉庆《新安县志》及道光《广东海防汇览》记载,赤湾炮台归属广东水师提标左营,由南头炮台把总指挥。炮台上各有驻兵20名,铁炮7门。鸦片战争期间,赤湾炮台在发送敌情讯号方面起过不少作用。光绪年间(1875―1908)废置。

      赤湾天后宫,也叫天后博物馆,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其创建远溯宋代,其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明永乐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2.2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