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深圳·南头古城(报德祠)
报德祠,位于深圳南头古城,是由明皇帝赐匾,当地村民为其受匾主人赖麒卿而建,这里红色的仪门和仪门高高的门槛以及上面红底金字的匾额均代表无上的皇权,由此足显此小祠的崇高和与众不同。报德祠以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特点而日益为人所认知。
新安县(深圳市古称)内南头古城、西乡墟、沙头墟和香港新界石湖墟均建有报德祠,这些报德祠又称巡抚祠。
深圳东晋咸和6年(公元331年)置县,历任官臣无数,巡抚祠纪念谁?据县志记载,是纪念清康熙年间广东巡抚王来任和两广总督周有德也。
新安人为什么纪念这两位官爷?
话说清朝初年,反清复明志士退守东南沿海继续抵抗,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将军,他拥有强大的水师,很多士兵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亲戚间往来十分频繁。他们除交换生活必需品外,还到东南沿海岸边种庄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为切断东南沿海居民与郑成功部的联系,发布了《严禁通海敕谕》“迁界令”:“郑成功盘踞海隅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
随后,朝廷派员到东南沿海各村张贴告示,并出动大批官兵强行驱赶,迁界手段十分残忍。官到之处屋拆船烧,边民被强走他乡,违者以军法论处。“三日内尽夷其地,空其人”,无数村落顿成荒野。堂堂新安县衙门没百姓可管,知县张璞无奈奏请撤县。康熙五年(1666)批准撤消新安县,剩余些少地区并入东莞县。因迁界而被迫撤县的,除新安外,史上绝无仅有。
被迫离乡的百姓指望能很快回迁,但官府动用军队,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死。回迁无期,随身携带的银两也用尽,生活无着,出现了暴尸路边惨不忍睹的场面。
当时广东巡抚王来任,非常同情新安子民的悲惨遭遇,于康熙六年冒死上疏请求复界。他在《展界复乡疏》中写道:“沿海边民,惨被荼毒,或被戮而尸骸遍野,或被掳而骨肉分离,或被横征而典妻儿,颠连万状……臣请将原迁之界,急弛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将港内河撤去其椿,听民采捕……”。然而,王来任很快被罢官,郁郁病死在广州,广东广西总督卢兴祖也受牵连革职。随后,山东巡抚周有德升任两广总督,内国史院学士刘秉权任广东巡抚,这两位官员也对迁海之策提出质疑,继续上疏朝廷,痛陈“迁界”之害。康熙八年正月,清廷终于取消“迁界令”,准许居民回迁恢复原籍。同年七月,康熙皇帝下诏恢复新安县。至此,长达8年的北迁浩劫,终告一段落。
乡民为感谢王巡抚大恩,好几个地方立祠祀奉,名“巡抚祠”。香港一带,受害最深,村民对王巡抚和周总督最为感恩。因此,由“新界五大家族”,即上水廖万石堂及廖允升堂、粉岭彭氏大德堂、龙跃头邓萃云堂、大埔头邓众兴堂、太亨文公众堂、河上乡金钱燕岗侯氏家族,及新田文享裕堂等共同筹款建起“巡抚祠”。
后来因同奉祀周有德与王来任二公,改称“报德祠”。石湖圩也设“巡抚街”至今。两年前,我去上水石湖圩参加香港廖氏太平清醮,还见过“巡抚祠”和当地巡游行香队伍中抬着王周公神像巡游呢。
可见,新安人民知恩图报的传统,自古传承不断。
刘稳与吴大训:”汉代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番禺县的盐官“东官”的职位是正三品,东官场就是现今深圳市的南头(今深圳南山区),这是深港地区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行政管理建制。三国时领有交州的东吴为便于管理,从交州划出一个州,叫广州,州治在番禺城,下辖南海等四郡。东吴在东官盐场设置了司盐都尉所,并在南头城修筑司盐都尉垒,又称“芜城”,司盐都尉的职位品级比郡太守还要高。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晋初年。
明朝初年(16世纪初叶),刚刚完成航海大发现的葡萄牙国力强盛,海上势力席卷全球。明朝中叶,葡国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南中国海的交通要道,随后进逼广东沿海发展势力范围。1518年前后,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安达拉率战舰强行进入今天的香港屯门(今香港新界西部),在屯门设置堡垒,并携葡萄牙国王的书信直驶广州,要求拜见中国皇帝,开展海上贸易。但是明朝自1368年建国便禁止臣民进行海外贸易,唯一被允许的形式是朝贡贸易,明朝廷断然拒绝了葡萄牙人的强制要求。1521年,葡萄牙人悍然在屯门发动战争,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率屯门和当时的东莞地区的居民反抗,最终击败了葡萄牙人。
深港沿海官民合力对抗外来侵略者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明隆庆元年(1567年),原东莞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李茂才在征伐倭寇的战斗中牺牲;隆庆四年,倭寇先占领石排(今香港仔),后在南头附近登陆,百户吴纶率乡兵抵抗,力竭战死;翌年,倭寇包围大鹏所城长达40余日。
当时,深港沿海地区隶属东莞县管辖,距离东莞县府一两百里。1572年,广东参政、巡海道副使刘稳巡察民情来到南头,当地百姓一致推举乡绅吴祚向刘稳请求单独建县,保护沿海地区长治久安。吴祚说:“吾侪老且死,独子孙世沦郁陷,何由见天日”。
刘稳(?-1578),字朝重,号仁山,湖广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中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的职位,后提升为广东南韶兵备佥事。因抚黎有功,任南韶兵备副使,后调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隆庆六年(1572),调补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
由于设县兹事体大,需要朝廷批准,刘稳找到在朝廷做高官的广东籍官员、礼部尚书何维柏求助,何维柏十分赞成,认为这是“安内攘外,一举而众善得矣”。于是,刘稳拟订了东莞分县计划,呈给广东都府殷正茂。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颁发分县诏书,批准现在的深圳和香港地区从原属的东莞县版图分离出来,设立新安县,取名立意“革故鼎新,去危为安”,地盘主要是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所管辖的旧编户五十六里。全县设三乡,七都,五十七图,五百村,境内外地乡宦的田都附藉于五都二图。从原东莞县分出民户7608户,男女共33791口,田地、山塘、海疆共2911顷多,县府33791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首任知县吴大训“奉命宰邑事,区划营建,百度聿新。”至此,现今的深港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成为一个全新的县级行政区——新安县。
这一年,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10岁小皇帝朱翊钧登基,他的老师张居正成为首辅大臣,开始推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运动。张居正整饬吏治,发展社会经济,改革赋税制度,让万历初年的明王朝盛极一时。
吴大训,号涧泉,广西马平人,岁贡出身,万历元年(1573年)任新安知县,是新安县的第一位知县。他宽厚慈祥,一到任就积极筹划县城的建设。县城仍选在南头的城子岗,将旧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加固而成。城墙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的,周围连子城,共长578丈5尺,高2丈,底宽2丈,上宽1丈,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吴大训认为“北门当县治之背,地脉非宜塞之”,只开通东西南三门,门前都设有吊桥,城楼、敌楼各4座,警铺25个,雉堞1200个,另外,在东南隅、西南隅分别建有水关。他还负责建起县城建有城池、县署、仓廒、谯楼、馆驿、监狱、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学宫、演武场、道路、水井、牌坊、城隍庙、汪刘二公祠、养济院等公共设施,分布有序,错落有致。为县学购置了《四书》(一部十本)、《礼记》(一部四本)、《书经》(一部六本)、《诗经》(一部六本)、《春秋》(一部),供学生使用。县志里称赞他“百度草创,悉心经理,动合时宜,且寓作法于凉之意”,被人们称为“开邑之良令”。
万历二年(1574),刘稳再次来到新安,看到万象更新的景象,感到万分欣喜,赋《入新安喜而有感》诗一首。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收录在康熙《新安县志》卷之十二艺文志题咏和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里。
巡行边海上,此地几经过。县治从新建,人民比旧多。
风清无鼓角,夜永有弦歌。睹洛如思禹,应知绩不磨。
自从刘稳走后,当时的百姓只要谈到他,无不唉声叹气,就如同失去了慈母,耆民吴祚等人找到知县吴大训,要求为刘稳立生祠。吴知县非常赞赏这个提议,并亲自率领众人去勘察选址,最后决定在南门外崇镇沙铺涌的风云雷雨山川坛之侧。吴知县带头捐资,大家慷慨解囊,数月就建成了海道刘公祠。万历四十三年(1615),经朝廷批准,入祀名宦祠。
吴国光:
敢忤权贵的深圳首位文解元: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五选举表·乡科》载:“吴国光,城外南头人,以《诗经》中解元,初授永福教谕,升广西兴安县、浙江乐清县知县,有《传》。”
城外南头,即今南头古城往南三里远的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园社区。解元,为古代科举制中考取举人的第一名,有文、武解元之分。吴国光是明代深圳南园吴氏吴祐一门四乡贤中的一位。
四乡贤包括吴祐的长子工部员外郎吴预、三子之孙举人吴允诜、四子之次子解元吴国光、四子之孙举人吴允诲,吴祐的子、孙、曾孙三代四乡贤,见证了明代深圳吴氏家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园乡吴氏二十二传吴学泰编修抄本《吴氏族谱》之记载,南园吴氏开基始祖吴洪渊,南宋时授宋内廷翰林讲书,自石滩宦游至恩德乡(今宝安松岗),后择地南山脚下的南园开基立村,至今约有800年的历史。传至十二世祖吴祐,始生五子,以长子吴预封文林郎,福建邵武府推官。长子吴预,字少凯,号大洲,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嘉靖八年(1529)授福建邵武府推官,厘革宿弊,节省民财,十二年(1533)赴都考行取,升授柳州府同知,署思恩府事,遇事变,守孤城,运筹决策,申大义感化贼众。十九年升工部员外郎,卒于任,入邵武名宦祠,入新安乡贤祠。吴国光叔伯侄子吴允诜、吴允诲两人,同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吴允诜居乡课读,终养老母,吴允诲屡上贤书,山水自娱,兄弟均有澹台五柳之风,为饱读隐居之士,同入新安乡贤祠。吴祐一门四乡贤,而以吴国光最为有名。
清康熙《新安县志·人物志》载曰,吴国光,字观光,自幼痛失父母。童年艰辛的生活,磨炼了他勤奋节俭、刻苦好学,深谙人间疾苦,立志为庶民办事的性格。
吴国光少时就读于屯门水寨参将汤克宽、东莞县令舒应龙在南头城创办的梯云社学。国光成绩优异,天才凸显,20岁考选县学,参与新安立县事,及首任新安知县吴大训与乡民耆老吴祚等议立“汪(鋐)刘(稳)二公祠”的筹建工作。期间,吴国光受县令之托请,撰写了《海道刘公祠租记》、《重修赤湾天妃庙记》等碑文,文笔优美老到,记述考证翔实。尤其是阐述赤湾天后庙一文,该庙乃吴国光少年时期常常竭游之所,他倾注了热爱家乡的一腔情感,详叙天妃庙的由来、历史盛事、重修规模和人文胜迹。该碑文被公认是赤湾庙在明朝以前最为详尽的记载,为新安县邑留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万历七年(1579),吴国光考中解元后,始任广西永福县教谕,不久升任广西兴安县知县,履行职责,为民清政,剔除苛税,开渠筑堤,济贫扶困,办学教化,规范丁粮,以绝舞弊,多次受到南京朝廷院司之嘉奖。
吴国光性格坦荡,风骨傲直,对黎民关爱,对骄吏鄙夷。由此触怒了权贵,他被降调至福建泉州府任教授。
不久,吴国光又升任浙江乐清县令。问政期间,坚持原则,不惧豪强,扶助贫弱,秉公办事,谢却送礼,办案慎重,处事公允,使乐清县政通人和,群众高兴。众所周知,乐清县境有一名山叫雁荡山,著名游览胜地,附近州县的官僚和权贵,纷纷慕名携眷带友前来游览。春秋踏游旺季之时,沿途可见冠盖相望,吴国光身为县令,难避迎来送往,对此深恶痛绝,决心废黜以往陈规旧习,重新简约夫役,将劳民伤财之迎来送往、奢侈公帑之歪风狠狠刹住。此举大大减轻了县衙和百姓负担,却又大大得罪了层层新贵。吴国光受到诽谤和排斥,最终被罢免官职,只身回到南头老家。
返回家乡,吴国光受新安县令丘体乾之聘,参与纂修《新安县志》,后来因修志期间四处奔忙,操劳过度,再加上在浙江任职时与权贵们周旋争斗,积郁成疾,于万历十五年(1587)英年病逝。南头方圆十里百姓,无不为之叹息。
吴囯光一生清正廉明,勤政务实,敢忤权贵的高风亮节,不愧为新安县知名的乡贤。族人为纪念吴国光这位刚正不阿的乡贤,在南园老村建立了一座解元祠以纪念。该祠始建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2米,进深17.4米,占地面积约209平方米。祠旁有一书房,曾藏有吴国光的遗著《石龙轩寓》、《雁荡诸稿》等。
汤克宽,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是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舒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
汤克宽(?—1576)明抗倭名将。邳州(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将家出身。历任参将、总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与金山卫、崇明、宝山等地御敌有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与俞大猷、卢镗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旋从俞大猷入粤,又破倭寇,留驻广东。万历初年调赴蓟镇,鞑靼攻古北口,他率军追击,遇伏战死。
汤克宽还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又兼工生草书、诗和画。
抗倭经历: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
汤克宽官至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后随俞大猷入粤,为破倭寇,留驻广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柘林兵变时,汤克宽弹压连连失利,遂遣人澳门洽助。葡人出兵相助,平定水兵之乱。万历初年(1573年),调防蓟镇。鞑靼攻古北口时,他率军迫击,遇伏身亡。
倭寇战争: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14世纪,日本内战中溃败的武士,流窜明沿海,烧杀掳掠,给当地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明军在东南沿海民众配合下,进行了长期的抗倭战争。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明将刘江曾在辽东望海涡(今金县东北)大败倭寇,使倭势渐衰。15世纪后期,日本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支持倭寇侵明,至16世纪中叶倭寇猖獗,成为明朝严重祸患。明廷先后命名将朱纨、张经、胡宗宪等督办抗倭军务,颇有成效。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抗倭名将俞大猷、汤克宽等率军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歼灭倭寇1900余人。明军乘胜追击,在苏州平望等地又歼逃倭千人。接着,俞大猷率军进剿平湖,歼倭1600余人。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参将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兵战斗力低的情况,亲自在义乌等地招募矿夫、农民4000多人,训练成闻名的“戚家军”,并根据对倭作战特点,创造出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屡次打败倭寇。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4月,倭寇万余、战船数百艘,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率军九战皆捷,全歼倭寇。9月,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等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歼倭1400余人。次年,戚继光率6000精兵援闽,捣毁倭寇在横屿岛(今宁德东)等地巢穴,斩倭2600余人。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分别率兵围攻倭寇,斩杀2200余人,溺死无数。同年冬,倭寇万余人围攻仙游。次年2月,戚继光率军驰援,大战城下,倭寇败逃。戚家军乘胜追击,在同安、漳浦斩倭数千人,溺死焚死数千人,逃走者仅千人。至此,入侵福建倭寇基本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又分别率军剿平流窜广东沿海的倭寇。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消除。
陈文豹——抗清殉国的西乡布衣义士:清嘉庆《新安县志?人物志》:“陈文豹,南山乡人,分居西乡。顺治丙戌三年,总督佟养甲入粤,文豹募兵保境。丁亥四月三月,毁家佐张家玉军,取新安,袭东莞。六月,大兵至,战于赤岗山下,死之。亊见《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奉旨入祀忠义祠。”
陈文豹是抗清义士,为何清廷把他入祀忠义祠?这得从头说起。
陈文豹,号御赤,世居南山村。明万历年间,其祖父迁西乡铁仔山立莲塘围。崇祯初年,陈文豹中秀才,时遇清军入关,鞑蹄所及,哀鸿遍野,群雄反抗。国难当头,陈文豹母亲搬出两瓮窖藏银子和全部家产,支持儿子在西乡拉起一支三千勇士的保境安民义军,名声大振。不久,周围山寇海盗纷纷举旗听命文豹。
距西乡百里远的东莞县,明兵部尚书提督领东军务右副都御史的张家玉,早前树旗抗清。顺治四年(1648)三月,张家玉打广州,明叛将清军提督李成栋获报,先发兵东莞,攻望牛墩,围道滘义军。张家玉血战数日,杀敌千余,终因无援,向新安县败退,与西乡陈文豹部汇合。为反清保民,张家玉邀陈文豹担任总兵,邀另一支义军李万荣义士为参将。
新安县城南头,离西乡仅十里。随清佟养甲总督入粤的张文煋接任新安知县,听闻勇猛的西乡义军,坐立不安。张家玉和陈文豹联手后,决定直取南头清军巢穴。经多天准备,陈文豹乘张文煋不备攻城,打死典史何彦炜、东莞盐场大使李逢春,张县令乘乱逃出南头城。
陈文豹留下守城军,又打下沙井。县清兵乘虚占据南头城,接回张文煋。待陈文豹获知,再次攻打南头城未果,只好将之围困。四月初十,清军副使戚元弼及李成栋义子贾九,还有武毅伯、福施五、镇施郎等将领,走水陆两路从东莞杀来。陆路清军,经北栅、乌沙、大宁等乡时,被埋伏在险要密林的义军和乡民杀得丢盔弃甲。后来,清水陆援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解南头张文煋之围。稍事整顿,清军反扑西乡义军。
张家玉、陈文豹接报,磨拳擦掌,严阵以待。清军舰队刚到西乡海面,义军船队便冲向清军。这时,另支义军梁中英率领的数百艘船只赶到,合力进攻,清舰畏缩后退,义军乘胜追杀,缴敌大斗舰二艘,杀敌百人。戚元弼不甘失败,又组织舰队还击,并以数百红毛鬼为先锋。这些鬼子手持双倭刀,来势汹汹。张家玉和陈文豹沉着镇定,令中军参将赵省一率部用铦竿刺杀,真是“一物制一物”,倭鬼刀短,威胁不了义军,反被义军铦竿刺得节节败退。义军缴获“昆仑舶”一艘,清军缩回南头城。
南头城易守难攻。此时东莞多处落入清军之手,为解救东莞百姓,张家玉与陈文豹决定出师东莞。陈文豹率600精兵,沿途招募3000勇士,突袭东莞。东莞知县施景麟率军在赤岗应战,义军杀敌数百,清军败退至河田墟。
五月二十一日,陈文豹攻打东莞县城三天,未克。第四天,张家玉赶来支援。曾做过强盗的清军首领司徒义,令大开城门待战。张家玉怕中埋伏,决定退兵。西乡抗清大军三打东莞,均未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
张文煋被围困两月,无计可施,忽闻西乡大营出师东莞失利,便密令蒋朝凤,偷出城外,摸过义军防线,星夜向提督李成栋告急。李成栋获报,六月十七日亲率大军反包围西乡义军。
李成栋是明朝叛将,为清廷卖命,屠杀百姓,义军早痛恨诛之。面对强敌,张家玉和陈文豹两人商议,决定暗中布阵,诱敌决战。次日,清军水陆两路由李成栋指挥,进攻西乡。只见义军寨门大开,寨上旌旗招展,却无一人,清军恐有伏兵,不敢妄动。苦熬了一天,至傍晚方知是个空寨。李成栋以为义军约战是掩盖逃跑,大骂“可恨”!下令冲入军寨,举火烧营。埋伏在附近的义军及潜伏在海岛后的船舰,见烟火大起,按计划纷纷出击。突如其来的冲杀,打乱清军阵脚,李成栋弃兵逃命。这一役,清军损兵折将千余人。
李成栋逃回南头城,气得老羞成怒,仗势又组织兵力,准备与西乡义军决死一战。六月下旬,西乡外围大敌压境,义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战斗打响,张家玉战寨中,陈文豹战寨外,并运用水战其陆,陆战其水的战术,与清军血战了两昼夜,可谓血洗寨城,尸满西乡海河。后因双方力量悬殊,张家玉率领的水师失利,且战且向东莞撤退,再转战增城,最后以身殉国。陈文豹率军与敌激战,掩护张部突围,终因中弹,英勇就义。其余将领如孔胜身负重伤,坚持杀敌,最后殉节,张家玉同窗好友曾卢桐也为国捐躯。参将李万荣退守大鹏城,占据七娘山落草为寇,顺治十三年(1656)被总兵黄应杰招安。
清军攻占西乡,残酷杀戮,莲塘围被火焚烧,夷为平地,陈文豹全家殉难。张家玉的盟弟罗应垣在《张文烈公军中遗稿》书序中说:“新安布衣陈文豹,破万金之产,全家殉国于此,足现先生之忠烈,大有激扬于世教矣”。陈文豹舍身取义,新安百姓世代不忘。
清王朝为了拢络人心,后来也承认陈文豹是忠勇之士,将他列入“胜朝殉节诸臣录”中,入祀新安县忠义祠。
陈果——热心乡里仗义为人的南山村进士:古代南头是深圳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代期间,就在与南头隔海相望的锦田(今香港新界)建立了规模不小的力瀛书院。清代,在南头古城内又先后创立了宝安书院、文冈书院、凤冈书院,在布吉李朗创立了存真书院、传道书院(此院为教会大学级院校),在南头周边还设立了“云梯”、“青云”、“固戍”、“碧溪”等多所著名社学,各村各乡的家塾、书室、义学、祠宇等民间办学机构也蓬勃发展,这批学堂校园,历年为新安县邑造就了不少人才。陈果就是明代新安县著名的乡贤之一,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热心当地建设,慷慨解囊,体恤乡邻百姓,济贫助人。
明万历《粤大记·卷五·科第·皇明进士科》:“陈果,新安人,兵部主事”。
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十人物志·名贤列传》载:“陈果,字稚硕,以《诗经》中式万历丙子乡试;登唐文献榜第二甲,授兵部山海关主事。慷慨尚气,少与新会阮大成友。成中年流落,挈妻子依之,解衣推食。及卒,又以礼殡葬之,抚其子,择配,嫁其女。丙申,岁大祲,出粟赈饥。知县喻烛匾曰‘仁洽里中’。鼎迁学宫,殚心营缮。凡邑之利害,必率父老,陈于当事,豪蠹多惮焉。”
短短100多字的“列传”,生动地勾勒出陈果的出身和为人。陈果,出生于南头城郊的南山村,曾在南头有名的学校“梯云社学”就读,他年幼聪颖,研读勤奋,明万历四年(1576年)以诗经中丙子科举人。登科举人,这在当时已算是难得的殊荣,然而陈果并未放弃科举,又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终于中考,获丙戌科唐文献榜第二甲进士,从此科举成名,历官兵部山海关主事。陈果为官期间,重节气,讲道义,大凡桑梓之利害——存恤孤老、巡查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举、剪除豪蠹、正风俗、振纲纪之亊务,必与父老商榷,亲力躬耕,秉持公理,官民一致对待,铁面无私。因此,地方上的土豪污吏,多惧畏之。
有一件事在南头的乡亲父老中传为佳话:陈果有一个好朋友,就是新会县的阮大成。阮大成在中年时,家中败落,流落异乡,携带老婆儿女,一路踉跄来南山投奔陈果。陈果不为嫌弃,热情接待,饮食居住,解囊相助。后来,阮大成不幸逝世,陈果以礼殡葬,又抚养其子女成长;待阮大成子女长大后,还张罗帮忙择配成家。他这种数十年救贫扶困的行为,为后人敬仰和传颂。
陈果为人大方仗义,还热心于民众之大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原建于南头城东门外的学宫,因殿宇倾塌,致使学子四散,学业辍废,陈果见状,积极建言迁建于城南海防厅之左,并为之劝捐筹募,跑前跑后,尽心尽力,直至学宫完工,学子重返学堂。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七·建置略·坊表》史实为证:“会魁,在城内南门正街,为兵部主事陈果立。”
南头崇镇里有一郑氏望族,宋代由中原荥阳迁徙宝安入籍。崇镇里郑氏二女嫁平山(今南山区西丽街道平山村)方时登、方时爵两位伯仲。明隆庆四年(1570年)冬,伯仲儿女路遇盗贼,被虏。贼逼其顺从,二女骂曰:“贼奴!贼奴!宁死汝刃,不汝从也!”盗寇想把她们带走,她们沿路骂得更厉害,盗贼大动肝火,二女惨遭杀死。陈果闻讯,对烈女举动异常感动,然后即上报朝廷。朝上允旌匾其门“同门双节”,并旌表其墓,彰其生死贞烈。陈果还亲自撰写慷慨激昂的《同门双节序》曰:“二女产濒海,长深闺,目不接圣贤之书,耳不入师友之规;当波颓风靡之会,乃见危授命,赴刃如饴;寻常丈夫,愧死万万矣!”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新安县发生罕见干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其时粮价飞涨,“斗米银一钱八分”,饿死了不少人。陈果在南头乡中颇算家境殷实,他悉闻灾情,体恤乡亲粮食失收,二话不说,开仓赈饥,及时解救桑梓灾民。新安知县喻烛大人,为表彰陈果的善举,给陈果赠送了牌匾一块,上书“仁洽里中”四个大字,以仁义美德惠及邻里之赞誉,褒扬这位深孚众望的乡贤长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
,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2]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汪鋐——打响驱逐欧洲殖民者第一枪:大概很少有人想到,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一带,500年前竟是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激烈战场。
清嘉庆《新安县志?防省志》载:“正德十一年(1516年),番彝佛郎机入寇,占据屯门海澳,海道汪鋐讨之。”
葡萄牙古称佛朗机,据说是从东南亚伊斯兰教徒口中传来的。16世纪中叶,葡人占据屯门,设置堡垒,四处抢掠,引起民愤。广东按察司副使汪鋐率深港地区军民两次与番葡大战,史称“屯门之役”。
明代,屯门海域包括今香港沿海和深圳前海、后海湾以及伶仃洋等地区,是扼制通往广州的重要咽喉水道,也是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物资食水补给的重要驿站。
汪鋐(1466-1536年),徽州婺源人,自幼随父汪俨在学宫就读,深受其父与祖父“恤民艰苦、守嘉其孝、不遗亲志、举朴邑庠”的影响,23岁中举人,36岁登康海榜进士,从此走马仕途,历官17任。
汪鋐为官期间,正逢葡萄牙等国家航海冒险和掠夺他国资源盛行,先后有葡萄牙裘安王子(后为国王裘安二世) 率船队发现非洲的
“好望角”和裘安派出的瓦斯科?达?伽马船队“发现”的印度。接着,阿尔布克尔克率领18艘战船血洗满刺加(马六甲),葡萄牙人终于实现了“寻找香料和黄金之梦想”。葡占马六甲海峡,控制了南中国海的交通要道。
但是,贪得无厌的葡人吃在碗里还盯着锅里。1514年,在马六甲的葡人阿尔瓦雷斯率舰队继续东来,偷偷摸上中国的屯门搭棚落脚,并竖立一根刻有葡萄牙国徽的石柱“投石问路”,(澳门仍立有他的石像,叫欧维土石像)。葡人投的“石”并没有引起大明帝国警惕。两年后,“占据屯门海澳”的番夷“从那里乘机向出入中国港口的所有船只掠劫和勒索金钱。从沿海地区掳走年轻女子,捕捉中囯人,使之为奴”,这一行径才引起当局注意。50岁的汪鋐愤慨上书正德皇帝《奏陈愚见以弭边患事》:“臣先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适有强番佛朗机驾船在海为患……”请求出兵挞之。1516年8月,汪获旨率大鹏、东莞两所城的舟师,上千民勇船只声援,把葡武装船驱回马六甲。这是屯门军民首次抗击欧洲殖民者的胜利。
然而,葡人不甘放弃中国的“香料和黄金”诱惑。1517年6月27日,安特拉特率8艘带铳炮的“商船”,由马六甲前来中国,葡萄牙国王的使臣佩雷斯同行。曾遭到迎头痛击的强盗,这回变着花样,冒充马六甲的贡使,伪装成伊斯兰教徒,并重金收买广州官吏引路。8月15日抵屯门海面,遭我水师拦截。但安特拉特强行驶入内河,“铳者如雷,以进贡为名”的“使节”,实际上又是一次武装挑衅。
1518年8月狂妄暴戾的西蒙率远征船队,直接撕去伪装,强占屯门,并以国王自居,筑寨架炮,明目张胆走私贸易。西蒙的继任者卡尔乌更扬言要和中国开战,杀戮和洗劫这个地方,嚣称不日侵占南头城。《正德实录》载:“两广奸民,私通番货,勾引外夷与进贡者,混以图利。招诱亡命,掠买子女,出没纵横,民受其害。”
曾痛打过佛郎机的汪鋐等军民,对侵略者早已义愤填膺。无奈朝廷态度暧昧,直至1521年3月明武宗驾崩,明世宗嗣位,才传旨:“佛朗机贡使给赏还国”,刑部尚书顾应祥发令:“其人(佩雷斯使者)押回广东,驱之出境去讫。”
朝廷态度一明朗,汪鋐当即率水师抵屯门海澳,命令葡殖民者撤走,却遭到顽固反抗,并恃“炮利船坚”向我舟船发炮轰击,这就爆发了屯门之役,其时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8月底。
战役打响,汪鋐面对的却是强悍之敌。佛郎机的“蜈蚣船”和铳炮比水师厉害,初战受挫。深港有识之士纷纷出谋献策,南头父老建议汪鋐“使善泅者凿沉其舟”。汪鋐萌发“师夷长技以治夷”的计谋,造船制铳攻之。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详载:“有东莞县(深港地区时属东莞)白沙巡检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机船,见有中国人杨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国,备知造船铸铳及置火药之法。汪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卖酒为由,潜与杨三通话,谕令向化,重加赏赉,彼遂乐从,约定期夜,何儒密驾小船,接引到岸,研审是实,遂令如式制造,试验,果效。”
葡人仗着武器精良,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那天,汪鋐测准海潮风力,命人把装满了油料柴草的船,借风势驶进敌船队中点燃,我方战船紧紧跟上,与敌短兵相接,使葡人铳炮的威力无法发挥。敌船体大难转动,躲不开火船攻击,很快一起燃烧。汪鋐又派人潜入水中,把未起火的敌船底部凿漏,使其下沉。于是葡人或被火烧,或船沉海,纷纷跳水逃命。汪鋐令将士跃上敌船奋力砍杀。敌兵溃不成军,最后剩下3艘“蜈蚣船”,在9月7日乘黑夜逃往马六甲方向。《东莞县志》:“是役也,于正德辛已(1521年)出师,嘉靖壬午(1522年)凯还”。史料显示汪鋐从出兵到胜利花了一年时间,原由是一方面仿制佛朗机炮船,另一方面改速决战为持久战,将敌围困一年以待疲后,利用台风暴雨恶劣天气,近攻火攻,击败对手。
汪鋐之“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来自深港海域多次实战而创立。汪鋐通过杨三、戴明了解铳炮详细情况并组织仿造,这是中国正式制造佛郎机铳炮之开始。1529年据汪鋐建议,朝廷在南京铸佛郎机铳炮300门,命名“大将军”,并依照葡“蜈蚣船”式样成功造船数十艘,分发各沿海要塞。
汪鋐屯门之役,首创师夷长技以制夷狄战例,研制推广佛朗机铳先进武器,对海防建树殊多。汪鋐忠直、务实、爱民的高尚人品,广受深港人民称颂,南头古城在万历年建有“都宪汪公遗爱祠”纪念。汪鋐受朝廷重用,相继敕封广东提刑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17任,嘉靖十三年官至太子大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进秩光禄大夫正一品,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均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俱赠一品夫人,妻程氏封一品夫人,赐四代浩鹤文绫锦王轴,此为明代朝官少见的“四世一品”。
吴登良生于清朝末年的南园村人,年少时失去双亲,也没有任何兄弟姐妹,境况贫寒凄清。在动荡不安的民国初年,他漂泊到了遥远的荷兰。吴登良是个聪明且刻苦的人。在荷兰虽然吃过许多苦头,后来做起了生意,是一家餐馆的老板。吴登良经营的餐馆生意红火,积赞了一笔资金。上世纪20年代,他从荷兰回到了家乡南园村。听闻乡亲要修建一所小学,吴登良慷慨解囊,掏出一笔资金来修建小学。为了给南园小学增设体育场地,他还出资买了10亩地作为学校的操场。上世纪30年代吴登良在荷兰终老,没有后人。一直都是孤身一人。
为了纪念吴登良修建南园小学的事迹,南园人特地在村中立起一座“登良碑”,碑文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在登良路即将竣工时,曾有领导视察工程。他们发现南园村中的路段刚好经过具有历史意义的“登良碑”,便欣然将这条横穿东西的长路命名为“登良路”。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