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香港·海洋公园(热带雨林天地)

$
0
0
2018春节——香港·海洋公园(热带雨林天地)

      最爱香港海洋公园的“热带雨林天地”,这里的许多动物,真的是平生仅见。涨知识啊......

      热带雨林天地于2011年6月14日揭幕。热带雨林探险径沿途可以拜访各种珍奇热带动物,展出包括世上体型最小的猴类侏狨、世上体型最大的啮齿类水豚、首度来港展出的蜜熊、钴蓝毒箭蛙、食人鲳等等。热带激流热带激流是海洋公园内的第二项水上游乐设施,乘客会登上探险橡皮艇,穿梭于弯曲狭长的热带激流,在水花四溅中欣赏沿途的热带风光。

      大嘴鸟学名和译名都是依据该鸟的特征命名的,即这鸟的嘴特别大,其牙齿至少有6枚。大嘴鸟是一种早期还很原始的鸟类。大嘴鸟那又大又鲜艳的喙部令他们成为雨林的摘果专家。与其他吃果实的鸟儿一样,它们肩负着为百果传播种子的重任。大嘴鸟的日常餐单包含过百种水果。繁殖季节时,它们会吃昆虫和小型雀鸟的蛋来补充蛋白质。

      好漂亮的鸟儿啊......

       热带雨林走廊,这里展出的动物好像大多来自于亚马逊流域......

      侏狨是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一种外貌及行为似松鼠的小猴,由于它体小尾长,停息在极为细小的植物枝干上,而且行动敏捷,常在树林间穿东奔西,蹿跳自如,因此当地叫它“松鼠猴”、“鸟猴”等等。经动物学家研究,确定它的科学名字为侏狨或倭狨。
      在全世界已知的大约200来种猴子中,当推侏狨最小了。一只侏狨长大后,身高只有12cm多一点,身长117 – 152 mm,尾长172 – 229 mm,体重在107 – 141 克,平均约60克左右,还没有一只松鼠大。为南美洲最小的灵长类。颜面细长,两颊有长毛,耳短小。体毛为灰棕色,背面有浅色和暗色交错形成的斑点。成年雄性的臀部比雌性臀部的毛色发白。侏狨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而且还是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侏狨的个子虽小,但是尾巴却很长,一般可以超过20厘米,在行动时起第五肢的作用,能够缠握树干树枝,适应于森林中生活。
      侏狨喜欢生活在森林树冠较高的地方。结成小群生活,每群3—10只,各群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多在早晨和午后活动。倭狨行动极其敏捷,当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快速地沿树枝猛冲到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为杂食性动物,以树的汁液、芽、鲜果、昆虫、蜘蛛和蜥蜴等为食。在吃树液时,先用下犬齿咬穿树皮,引出树液。侏狨除了吃植物外,还捕捉蛾子、蝇类、蜘蛛、蛴螬等。侏狨是一种低等猴类,食虫习性是一种返祖遗传现象,因为它的祖先是食虫类动物。
      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阿克里,亚马孙,朗多尼亚),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厄瓜多尔,秘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好美的景色啊,生活在这里的小猴子太幸福了......

      赤掌獠狨,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狨科 、柽柳猴属,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分布于巴西(阿马帕,亚马孙,帕拉州)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它们身形娇小,会抱团生活,通常一个小团体由2只到6只赤掌獠狨组成,成员之间会互相合作、相互尊重,很是可爱。

 

 

       这个姿势,也真是醉了......

      水豚(学名: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躯体巨大,体长1-1.3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27-50千克,体粗笨,头大,颈短,尾短,耳小而圆,眼的位置较接近顶部,鼻吻部异常膨大,末端粗钝,雄性成体的鼻吻部有一高起的裸露部位,内有肥大的脂肪腺体,上唇肥大,中裂为两瓣。前肢4趾,后肢3趾,呈放射状排列,趾间具半蹼,适于划水,趾端具近似蹄状的爪;雌兽有4对乳头。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哥伦比亚东南部、委内瑞拉和巴拉圭。栖息于植物繁茂的沼泽地中。多以家族集群,每群不超过20头。喜晨昏活动,但由于人类的猎杀,多转为夜间活动。不挖洞穴。植食性。性喜静,行动迟缓,但遇到危险则迅速跳进水中逃跑。善游泳和潜水。每年繁殖1次,产2-8仔,初生仔重约1千克。寿命8-10年。主要天敌为美洲豹和鳄。肉可食用,皮下脂肪含碘量较高,可做药用。

      等了大半天,这家伙就是不抬头......



 

 

      白嘴簇舌巨嘴鸟栖息于暖林及边缘地带,喜栖于树梢。亦为最喧闹的森林鸟,可发出隆隆巨响声、号角声与刺耳嗄声。
      白嘴簇舌巨嘴鸟是一种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上体栗色,翅膀黑色,胸部艳红色,腰部黑色,头部通常为黑色和栗色。下腹以黄色为主,有一处或多处黑色或红色斑纹。长喙白色。喙缘一般成明显的锯齿状,外表为黑色或象牙色,看上去有几分像牙齿。白嘴簇舌巨嘴鸟的嘴尽管很大,但是重量还不足30克。嘴骨构造很特别,它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面是一层簿壳,中间贯穿着极细纤维,多孔的海绵状组织,充满空气,因此,它丝毫感觉不到沉重的压力。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
      白嘴簇舌巨嘴鸟栖息于暖林及边缘地带,喜栖于树梢。亦为最喧闹的森林鸟,可发出隆隆巨响声、号角声与刺耳嗄声。其巢筑在高高的树洞内。吃东西时总是先用嘴尖把食物啄住,然后仰起脖子,把食物向上抛起,再张开大嘴,准确地将食物接入喉咙里,而不必经过那很长的大嘴,把时间花在“吞”的过程中。白嘴簇舌巨嘴鸟杂食性,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掠夺小鸟的巢穴,吃掉卵和雏鸟。
      白嘴簇舌巨嘴鸟以树洞为巢。—次生2~4枚蛋。光滑白蛋即堆于未衬里的穴中,大约16天孵化,孵出的雏鸟全身赤裸,至少须经3个星期才能睁眼,孵后约45天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大凤冠雉(学名:Crax rubra):凤冠雉属留鸟。体长90-93厘米,体重4.5-4.8千克,是凤冠雉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品种。喙短,尾、腿长,头具羽冠,两性羽色相异。雏鸟早成性,出壳后20天内即可飞行,2-3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4年。
      大凤冠雉是凤冠雉属中分布最北的物种。它们的分支自9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居住在南美洲北部。当600万年前位于哥伦比亚的安地斯山脉向上升时,大凤冠雉的祖先就与东南部的群落分隔。后者演化成为蓝嘴凤冠雉。大凤冠雉的祖先于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沿太平洋海岸的安地斯山脉向中美洲扩散。
      大凤冠雉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高最高达一米多。雄鸟高93厘米,体重4.3-4.8千克。有引人注目的卷曲冠羽,在繁殖季节时高度向前卷曲,羽毛蓬乱高耸,一眼即可认出。 雌雄异态,雄鸟通体黑色或蓝紫色,有光泽。而腹部的雪白色与上覆羽和尾巴形成鲜明的对比,喙基浅黄色并生有肉瘤。雌鸟棕红色到栗褐色,头颈部黑白相间。喙上有黄色的瘤,冠上的羽毛弯曲。雌性大凤冠雉有三个形态:斑纹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有斑纹;赤色形态的整体都呈赤褐色,尾巴有斑纹;黑色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翼上有些斑纹。在大部份地区只会有一或两个形态出没,也有些是介乎于这些形态之间的。 
      栖息于不受干扰的湿润常绿阔叶林和红树林,也栖息于在一些低海拔地区季节性干燥的森林中里。 大凤冠雉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地区。成对或结小群,主要在树上活动,偶下地面,日行性。留鸟。大凤冠雉属于杂食性鸟类,像其他凤冠雉鸟类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搜索落在地下的水果、浆果和种子,以及林地上的大型昆虫和偶尔遇到的小动物。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以及各种昆虫,偶尔也吃青蛙、蜥蜴之类的小型脊椎动物;因其粪便中多含有各类植物的种子,故也被称为“播种小能手”。
      雄鸟带领着它的家人,有危险的迹象时会发出一声高亢的汽笛般的呜呜声。在其他时间族群间用低调的叫声保持联系。当受到干扰,这个腼腆和谨慎的鸟经常是急步行走,而不是飞走,同时也将是树以寻求保护。 
      大凤冠雉分布于中南美洲自墨西哥至厄瓜多尔的部分雨林地区。伯利兹、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 
      翡翠树蚺(学名Corallus caninus),分布于南美洲北部,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是一种没有毒的树栖蚺类。翡翠树蚺全身呈鲜明的绿色,并有白色斑纹沿着身体背部中央分布,两侧下边及唇鳞为黄色,腹面则为白色。细长的吻部鳞片内有热感应颊窝;同次产下的一窝幼蛇可能是绿色、红色、黄色或这些颜色的混合色,经过三至十二个月后才逐渐转变为成蛇体色。体长会达到1.5~2米左右。
      属树栖性,为卵胎生,每次产下7~14条小蛇 。翠绿树蚺是行动敏捷的攀爬蛇种,成蛇以勒毙方式来猎食哺乳类及鸟类,幼蛇则以蜥蜴为食。饲育时需要在高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且笼子要有相当的高度才行,温度保持在26~32℃,到了夜间,得降低5℃左右。应将它置放在较结实的木上,使之固定,亦可放进宽叶植物等,它的特性是会将尾部缠在树枝上,并盘成一团而休息。可用喷雾器使身体保持湿润,供应小鸡等鸟类及小白鼠作饵料。
      全身呈鲜明的绿色,并有白色斑纹沿著身体背部中央分布,两侧下边及唇鳞为黄色,腹面则为白色。细长的吻部鳞片内有热感应颊窝;同次产下的一窝幼蛇可能是绿色、红色、黄色或这些颜色的混合色,经过三至十二个月 后才逐渐转变为成蛇体色。体长会达到1.5~2公尺公尺左右。
      翡翠树蚺,其头顶上的鳞片明显。成年的翡翠树蚺长约1.8米。它们的门齿高度发育,比其他无毒的蛇在比例上较大。翡翠树蚺呈翡翠绿色,背上有闪电状不规则的斑纹直至黄色的腹部。它们在南美洲同类来说算是鲜艳。幼蛇的颜色各有不同,由浅及深橙色至砖红色都有,要长大到9-12个月才会变成翡翠绿色。
      不同地方的翡翠树蚺形态上也有不同,令学者考虑是否应分类为新的亚种。Corallus batesii是其中一种形态变异,但却未被完全接纳。在亚马逊河发现的Corallus batesii标本,倾向发育成较大的体型,长达2.1-2.7米,平均长度达1.8米。在秘鲁南端的群落,其颜色也较深色。亚玛逊盆地标本背上一般都有一条白线,但北方群落的白纹则各有不同。亚马逊盆地标本的鼻端鳞片较北方、南方及西方群落的为细小。
      翡翠树蚺与东南亚及澳洲的绿树蟒外表非常相似。不过它们并非近亲,是为一种趋同演化。澳洲的绿树蟒是卵生,而南美洲的翡翠树蚺是卵胎生,翡翠树蚺头上的鳞片很大,是规则排列,而绿树蟒头上没有大鳞片,绿树蟒身上的白色斑点是不规则排列点缀的,而翡翠树蚺身上的白色斑点呈横状规则排列。
      翡翠树蚺分布在南美洲亚玛逊盆地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及巴西,并由委内瑞拉至苏里南及圭亚那。在亚玛逊盆地有一些变异群落,分布在苏里南南部、圭亚那南部、委内瑞拉南部至哥伦比亚、秘鲁及巴西、与及亚玛逊河周边的森林。
      翡翠树蚺是完全夜间活动及树栖的。日间它们会卷曲身体在树板上,头部躺在中间。晚间,它们会继续卷在树枝上,但会将头向下伸,准备攻击。它们会维持其姿势,等待其下走过的猎物。它们会用长的门齿来咬住猎物,将之缠绕至窒息。
      翡翠树蚺主要吃细小的哺乳动物,但也会吃较为细小的鸟类、蜥蜴及青蛙。由于它们的代谢率极低,它们较地栖的物种猎食得较少,可以隔几个月才吃一餐。

      这眼睛的颜色,也是醉了......

      二趾树懒,形状略似猴,产于热带森林中。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移动,故称。属哺乳纲、披毛目、二趾树懒科。前肢两爪,后肢有三爪。体毛上因有地衣和藻类生长,故成绿色。
      树懒体长约70厘米,尾退化。前肢两爪,后肢有三爪。体毛上因有地衣和藻类生长,故成绿色。生活习性:栖息潮湿的树林中。树懒是大半辈子都悬吊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无论进食、睡眠、交配、育儿都在树上进行。
      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睡觉,只有夜间才出外觅食。由于树懒无法在地面上行走,只好像游泳般扭动着身体前进。树懒在水中较为活跃,可以游过河。生产育儿时仍然悬吊在树枝上,并没有特别筑巢。动作非常迟缓,心脏的跳动和胃的消化作用也很慢,但却有敏锐的嗅觉和触觉,胃的构造类似牛的胃般会反刍。食用植物的叶片和果实。能耐饥一个月以上。
      二趾树懒移动缓慢而不慌不忙。不论是睡眠、进食、交配或产子,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均倒吊在树上度过,只有排便及要换一株新树进食时它们才会爬到地面,这时也是最危险的时间。代谢率低,一周才会排便一次;由于消化道短小,因此食物可留在其体内达一个月之外。在地上时移动力极弱,仅靠四肢拖行前进,在树上则较灵活。二趾树懒也是健泳者,流线形的身体及毛发很能适应热带雨林气候。夜行性,一天能睡上15小时,仅在晚上时才醒来进食。利用其中一边的前肢抓取树叶后放在口腔内进食。二趾树懒能有效伪装于浓密的森林内。常见其休息的姿势为卷曲成小球状于树枝上或类似白蚁丘及树结等地方。配以毛发上的绿色使它们不易被猎食者发现。虽然它们也能用爪趾及牙齿去防御,但由于性格温驯,因此它们更依赖伪装所带给它们的保护。平时密不作声,但偶尔也会在受刺激时发出嘶嘶声及如低泣般的呻吟声。独行性动物,雌性偶尔也会整群占据同一株树,而年轻的雄性多会继承其父母亲留下的地盘。二趾树懒主食为绿色植物,如伞树科(cecropia)的物种。浆果、树叶、幼枝、果实等也是其对象。有报道指其也吃小昆虫等。不会直接喝水,但会透过进食植物时及舐朝露以补充水份。除了人类会威胁其存活外,大型猛禽也大可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捕捉,如如冕雕及角雕,猫科的虎猫也会袭击它们。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委内瑞拉、圭亚那、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巴西。

      正在观鸟的时候,忽然发现饲养员抱着一只二趾树懒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好温柔的姑娘啊,轻声细语地说着话。看树懒的姿态,像不像撒娇的孩子?

      好可爱的“大”动物啊,有考拉的习性呢!没有两分钟,开始扭来扭去,据说是要睡觉了呢......

      牛奶蛙,一身独特的棕色和白色的迷彩,在树蛙科中并不多见,它们通常栖息在树干上或树洞中,与一般树蛙栖息于叶片上或叶片间也截然不同,因此演化出特殊的棕白保护色。体型上也属于大型的树蛙,比红眼树蛙更大更厚实。牛奶蛙是夜行性的蛙类。
      一身独特的棕色和白色的迷彩,在树蛙科中并不多见,它们通常栖息在树干上或树洞中,与一般树蛙栖息于叶片上或叶片间也截然不同,因此演化出特殊的棕白保护色。体型上也属于大型的树蛙,比红眼树蛙更大更厚实。牛奶蛙是夜行性的蛙类。牛奶蛙背上布满白色疙瘩,在遭受威胁时会分泌出乳白色类似牛奶的微毒液体,吓阻掠食者的攻击,所以被命名为牛奶蛙。
      在繁殖期中,雄蛙会发出鸣叫,雌蛙与雄蛙会在水洼中交配产卵,这一点与其他树蛙在树上产卵块的行为模式大为不同。每次雌蛙可以产下约2000颗蛙卵,非常多产,约1-2天会孵化成蝌蚪,蝌蚪可以青苔和稚鱼饲料喂养,在25-26度水温之下约20天左右可以转变为幼蛙,幼蛙可以蚂蚁蟋蟀或果蝇喂养,约六个月就可以繁殖。
      牛奶蛙的饲养与一般树蛙相同,食物种类也相同,食量比红眼树蛙更大,也更会到地面觅食,只要是吞得下的活体食物如蟋蟀、蟑螂、面包虫等都是照单全收,个性上也比红眼树蛙来得活泼与开朗。但是在饲养时最好不要与它种树蛙混养,似乎会有互相竞争的倾向,会造成死伤。
      牛奶蛙寿命可达10-15年之久,所以饲养的乐趣是可以延续十分长的时间。



 

      迷彩箭毒蛙,(学名 Dendrobates auratus),体长25-40mm的地栖型蛙。分布于尼加拉瓜南部至哥伦比亚间。卵生。栖息于林床上,有时亦可在树上发现其踪迹。会在落叶下方产卵,卵数4-6颗。以甲虫或壁虱为食,尤其喜好蚂蚁。
      体长25-40mm的地栖型蛙。体色具有黑色及苔绿色斑纹,且斑纹模样极富变化。迷彩箭毒蛙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底层落叶间,以蜘蛛,蚂蚁或白蚁等小昆虫为食,喜欢邻近溪流,偶而也会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叶片之间觅食或栖息。它们是比较活泼的蛙类,所以日间会到处跳跃,寻找食物或巡视地盘。雄性会发出高昂叫声来宣示领土和引诱雌蛙交配。当繁殖季来临时,雄性会发出高昂叫声来吸引雌性,交配后雌性会在潮湿的落叶间产卵每窝产6- 10颗卵。
      分布于尼加拉瓜南部至哥伦比亚间。
 

      金色箭毒蛙全身是鲜明的黄色或橘红色,是表示有毒的警告色。体长约3.5公分,在箭毒蛙家族中,属于大型的种类。它是毒性最强的箭毒蛙,比一般箭毒蛙强二十倍。一只金色箭毒蛙所含有的生物碱毒素约2毫克,但此剂量可以杀死20000只实验用的老鼠。而人类的血液中只要含0.2毫克金色箭毒蛙毒素,就足以夺命。因此,早期研究人员在野外捕捉金色箭毒蛙时,还必须戴橡皮手套。有些狗舔到这些处理过金色箭毒蛙的手套后,也一命呜呼。

      金色箭毒蛙的最佳栖息地点是有着高降雨量(5米或更多)、海拔在100-200米内、气温至少26°C以及相对湿度为80-90%的雨林。在野生状态下,金色箭毒蛙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以不超过六个个体的形式群居。然而,被捕获的金色箭毒蛙能够以更高的数量群居。由于它们形体很小,颜色也很明亮,常常被误认为无害。但野生种实际上是致命的。直接触摸野生金色箭毒蛙已经被确定会导致死亡。金色箭毒蛙还被认为是最迷人的金色动物之一。保护级别,EN濒危。
      金色箭毒蛙家族有很多成员,其中包括Phyllobates terribilis,它们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脊椎动物之一。这种青蛙从皮肤向外渗出的生物碱毒素所拥有的致命毒性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仅1毫克金色箭毒蛙蟾毒素便足以毒死近1万只老鼠,或者10到20个人又或者2头非洲雄象,1克金色箭毒蛙蟾毒素可导致大约1.5万人送命。
      金色毒蛙并非呈真正的金属金色,而是呈苍绿色、各种亮度的黄色甚至于亮橙色。我们看到的金属金色实际上存在于它们的眼部。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常见青蛙和蟾蜍的虹膜均呈现出华丽的黄铜般的金色,与午夜的黑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上最为致命的毒性蛙类就是金色箭毒蛙。它的身体没有一个瓶盖大,但其毒性却足以杀死20000只老鼠或10个成年人。不到三粒盐的重量的蛙毒,足以杀死一个人。

 

 

      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auratus)是分布于 尼加拉瓜南部至哥伦比亚间的一种蛙。体长34到50毫米,栖息于热带草原区的森林,寿命为八年左右,适宜的环境中容易繁殖。
      栖息于热带草原区的森林,尤其在离地1-2公尺的树间常可见其踪迹。 此染色箭毒蛙在南美许多地区都发现有。当地人有时将此青蛙在鹦鹉宝宝的皮肤上擦一下,小鹦鹉就会长成非常华丽的成年鸟。染色箭毒蛙常见于许多南美洲地区,有时土著居民将这种青蛙当染料涂在刚出生的鹦鹉身上,这样会使鹦鹉成长后身体呈现多彩颜色。
      饲养染色箭毒蛙的环境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 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至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染色箭毒蛙的繁殖并不困难,只要环境适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也很容易,雄性的手指上的吸盘远大于脚趾上的吸盘,而雌蛙手脚上的吸盘大小相当,同时雄蛙体型比雌蛙略小。幼体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幼蛙饲养10-14个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采取主动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石片或果酱瓶盖等做为产床,上面加上树皮或花盆之类的遮蔽,雌蛙就会在其中产卵,要保持卵块湿润,约3-5天就会孵出蝌蚪,再将每只蝌蚪放入一个300 C.C.容量的保利龙或保特杯中,分开饲养,否则蝌蚪也会有弱肉强食的情形发生。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鱼饲料或薄片饲料等,经过60 天左右蝌蚪就可以变态为幼蛙。箭毒蛙的寿命为八年左右,算是满长寿的了。
      对于喜欢两栖类的人来说,染色箭毒蛙会比树蛙来得容易饲养,同时白天活动的特性更增加了染色箭毒蛙的魅力。其他种类的染色箭毒蛙在饲养条件上都与钴蓝大同小异,只是染色箭毒蛙斗争性比较强。





      在南美洲的苍天雨林中,生活着一种肤色如深蓝宝石般耀眼的蛙。它们非同寻常的皮肤上会长出黑色的小斑点,在光照充足时还会发出若隐若现的幽幽磷光,美丽得就像神话传说中才存在的生物,简直令人无法直视。这种蛙叫做天蓝丛蛙,也称钴蓝箭毒蛙,是一种属于树棘蛙科的箭毒蛙。它们身材很小,一般体长仅有3-4cm,寿命也很短,野生环境下只能存活4-5年时间。
      钴蓝箭毒蛙,全毒蛙种类有超过二百种之多,除了一些很稀少的种类外,主要可 分为Aromobates, Colostethus, Dendrobates, Epipedobates, Mannophryne, Minyobates, Phyllobates等七属,其中Dendrobates, Epipedobates, Phyllobates等三属是最常见于市面上的。几乎所有的箭毒蛙都分布在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区域中。这些独特的蛙类在皮肤上都可以分泌强烈的毒液,足以对掠食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虽然一般体型都十分娇小,但是在原生地族群都仍然十分庞大,显然它们的毒性足够吓阻所有的蛙类天敌。当地土著经常以这些蛙类的毒液来涂在吹箭上,用来猎杀猴子等小型哺乳类,效果十分显著。箭毒蛙之名也就因此而诞生。它们的皮腺能产生强毒,对大多数的人和动物都有致命的威胁。
      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布置恰当,箭毒蛙都是不难饲养及繁殖的蛙类,其中又以钴蓝箭毒蛙,染色箭毒蛙和迷彩箭毒蛙最适合做为初学者饲养的对象。还有黄带箭毒蛙也是平易近人的品种。因为这些种箭毒蛙都是色彩华丽,体型较大,适应力强,生性活泼,当然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种类。在美国有五成的箭毒蛙迷都是养这几个种类。但是钴蓝箭毒蛙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任何色彩变异的个体,是个很单纯的种类。其他箭毒蛙大部份都有许多不同的体色变异。箭毒蛙都是日行性地栖型动物,但是具有树栖的倾向,因为它们的蝌蚪多半都是在植物叶片间或是树洞中的小水洼中长大成蛙的,所以树木对它们来说是觅食与躲避敌害的地方。
      钴蓝箭毒蛙有着蓝色的皮肤并有着黑色的斑点或斑块。在黑暗处皮肤呈深蓝宝石色,而在明处呈闪电蓝色,让人震惊于它的不同寻常的颜色。它的体长3到6厘米之间,野外寿命可达到10年,在人工环境下的寿命甚至超过20年。然而这种蛙的皮肤是绝对不能与伤口接触的,因为它的皮腺能产生强毒,对大多数的人和动物都有致命的威胁。
      箭毒蛙属丛蛙科至今发现的有二百多个种,其中三个属的品种最为常见,就包括了在国内仅能零星见到的钻蓝箭毒蛙和染色箭毒蛙。所有的箭毒蛙都分布在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地区它们的皮肤上都可以分泌强烈的毒液,可以对莽撞的掠食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一般都体形娇小但在原产地拥有较大的种群。钻蓝箭毒蛙一身荧光蓝色,在两栖动物家族中算是极限的美丽了。
      钴蓝箭毒蛙的生活区域仅仅在苏里南的热带雨林地区,通常是海拔较高处,因为它们不是特别喜欢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它们为两栖动物中少见的昼行性物种,在白天觅食蚂蚁等体型微小的昆虫,并且具有极大的食量与活动量。
      与染色箭毒蛙种的其他成员一样,钴蓝箭毒蛙全年都可以进行繁殖,通常在雨季进行,一次性产下5到13颗卵,一般它们会选择将卵产在枯叶和石头下,雌雄箭毒蛙将会共同守护卵不受伤害,卵中的蝌蚪刚孵出时带有一层可供呼吸的粘液状物质,此时的蝌蚪会被雄性背在背上,并带入附近的小水塘中独自成长。钴蓝箭毒蛙的蝌蚪不受到父母的照顾,它们需要自己寻找食物,并会残杀自己的同类。蝌蚪在60天左右变成幼蛙,就会从水塘中上岸,再经过一年就能够性成熟。雌性的钴蓝箭毒蛙成年后具有领地意识。
      饲养箭毒蛙的环境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 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至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分布于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区域中,集中在苏里南。被列入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

 

 
      在这里还能看到各种不常见的鱼类......

      狗仔鲸又名红尾护头鲿(学名: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军舰鸭嘴、红尾鸭嘴鲶鱼、红尾鲶鱼、狗崽鲸、狗仔鲸、红尾猫.分布于亚马逊河与奥里诺科河流域,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
      红尾鸭嘴外型比较优美,身体延长,宽而扁平。嘴的上下有雪白高贵的白须共6对,其中一对比较长,常向前方伸展。该鱼体色基本上有三种颜色:背部的灰黑色、腹部的雪白色、尾鳍的桔红色头及吻部很大,有一条白线从吻部一直延伸到尾部,此鱼尾和背鳍均为胭红色,其他各鳍为蓝黑色,体态优雅。眼眶上半部为白色,形成一半圈白圈。吻短而圆钝,眼睛较小。在嘴的上下有雪白的触须3对,其中一对吻须极长,后伸至尾柄中部;颐须2对,较长,达胸鳍基。背鳍与胸鳍均发达,前缘均具一根强壮硬棘;脂背鳍较发达。红尾鲶在型体上有高背平背之分,挑选时最好以高背,短尾柄、大尾鳍、体色黑白分明,尾鳍桔红为首选。
      红尾鲶生性惧光,夜晚比较活跃,喜欢到处乱撞,白天常群居于水体的底层荫蔽处,但经多年人工养殖后,很多夜行的习性也基本改变了。它的性情凶暴,食量大,喜吃活食和肉块等动物性饵料,尤其是小鱼。对小鱼性情凶暴,其他时候性情温和食量大。性成熟期的红尾鲶能发出猫一样的叫声。红尾鲶同种类之间有撕斗现象,胡须容易被打断,但很快会恢复。红尾鲶能与人亲近,视觉很差,主要依靠它的胡须上的味蕾进行觅食。白天游水动作优雅,夜晚开灯,容易受到惊吓上下翻动。
      红尾护头鲿具有十分宽广的口部以及头部,背鳍上总共有7个鳍刺,口部上并有三对触须,而上颚骨则不延伸至背鳍。红尾护头鲿主要体色为深灰色,并在上面会有许多微小不明显的深黑色的斑点,体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白色侧线,延伸到雪白的腹部,其红色的尾部是红尾护头鲿最明显的特征。体型十分巨大,一般在水族馆的红尾护头鲿就可达到90厘米,在野外,甚至可见到长达120厘米左右的大型个体。而目前体型最大的红尾护头鲿可长至1.34米,重达44.2公斤。
      该鱼外型比较优美,体延长,宽而扁平。在嘴的上下有雪白高贵的白须共6对,其中一对较长,常向前方伸展。该鱼体色基本上有三种颜色:背部的灰黑色、腹部的雪白色、尾鳍的桔红色。眼眶上半部为白色,形成一半圈白圈。成鱼体长70~100厘米。



 

       银元,被叫作“穿银袍的捕猎者”。亚马逊是无数水道与森林交织成的绿色盆地,很多鱼类以果实和种子为主要食粮。而银元则喜欢聚集成群,捕捉昆虫与细小的甲壳类动物。


      红肚食人鲳,即纳氏臀点脂鲤(Pygocentrus nattereri),又称红肚食人鱼、红腹水虎鱼、食人鱼,为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亚科,臀点脂鲤属一种淡水鱼类。纳氏臀点脂鲤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水流平缓地段及周边浅塘、湖泊,产量极大,因为“食人鱼”的名声而风靡全球,是最著名的鱼类之一其在原产地为著名的游钓鱼类及食用鱼类,同时可作为观赏鱼。
      纳氏臀点脂鲤,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埃塞奎博河等流域,体长可达50厘米,栖息在溪流、水塘,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昆虫、蠕虫等为食,利牙会造成严重创伤,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红腹水虎鱼身体强壮,外貌看上去就不是个善主。它们体呈卵圆形,背身宽厚,头部很大,并且向子弹头一样向下深沟,表情凶狠,极具进攻性;“红腹”的名称则来源于它们银灰色的身体上,胸腹部位鲜艳的红色。当然,它们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口号称杀人的牙齿。红腹水虎鱼的双颚粗壮有力,上下两排牙齿每一颗都呈匕首的形状,尖锐突出。成群的水虎鱼巡猎在每一片它们光临的水域中,靠的就是这些牙齿为其他动物带去噩梦。在亚马逊垂钓的渔夫,如果钓到了水虎鱼,绝对不敢徒手去摘取鱼钩,万一一个不留神,就很有可能失去手指。 
      食人传说:水虎鱼们虽然恶名昭著,但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反而倒是因为群体数量大的特性,而成为了食物链基层的一种“粮食鱼”——起码凯门鳄、白鹳、大水獭等动物吃起它们来是津津有味,毫不留情,场景颇令人尴尬。而事实上,红腹水虎鱼虽然猎捕其他鱼类,但食谱中大型的陆生动物却很少有真正被它们杀死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动物身受重伤落入水中,淹死之后被水虎鱼们捡了个便宜。而人们所看到的水虎鱼疯狂进食的场面,也都是已经吃了一半的时候,所以以讹传讹,误认为它们是多么可怕的杀手。也就是说,声名在外的食人鱼,其实只是为了清理河道腐肉而任劳任怨的清道夫,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太大体型的活物,也从来没有确实的、真正的杀死过一个人。亚马孙沿岸的居民长期赤身裸体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告诉我们食人鱼只会攻击受伤垂死的动物,如果你的身体没有流血,或者没有在水面来回扑腾,表现出溺水的征兆,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如果您在那里旅游又不小心掉进水里,最好不要采取“自由式”游泳。而至于“食人”的传说,当地居民更会告诉你其实红腹水虎鱼早就因其巨大的产量和鲜美的味道以及简易的捕获方法(随便找根绳子挂块肉就能钓上来)而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食品,“食人”不如说是“人食”;水虎鱼头煮的鱼头汤也被传说成了不起的壮阳药,深受男士们的喜爱。 
 

      羽毛关刀鱼也叫羽毛刀,南洋关刀,金口马夫。有象羽毛一样高高竖起的背鳍,白色的身体,三条褐色垂直条纹,一条穿过眼睛,嘴部是黄色。 
      成鱼体甚侧扁,背缘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头短小,吻尖突而不呈管状,前鼻孔后缘具鼻瓣。上下颌约等长,两颌齿细尖。体被中大弱栉鳞,头部、胸部与鳍具小鳞,吻端无鳞。背鳍连续。体银白色,体侧具3条黑色至棕色斜带,第一条黑斜带自头背部向下覆盖眼、胸鳍基部及腹鳍;第二条棕色斜带自背鳍第4-5硬棘向下延伸至臀鳍后部;第三条浅棕色斜带则约自背鳍第9-12硬棘向下延伸至尾鳍基部。吻部黄色。背鳍软条部及尾鳍淡黄色;臀鳍软条部具眼点;胸鳍基部及腹鳍黑色。幼鱼和成鱼没有太大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幼鱼的臀鳍软条处有一黑色具白缘的眼斑,随着成长而逐渐扩散消失。尽管身形和花纹与黑白关刀(Heniochus diphreutes)、长翅关刀(Heniochus acuminatus)以及红海关刀(Heniochus intermedius)较为相似,区别在于羽毛关刀体上的斜带为棕褐色,而其他三者均为黑色。 此外,羽毛关刀的长刀鳍翅就像羽毛般的形状,而其他三者则为一鳍独秀。
      栖息于亚潮间带的礁盘区、泻湖及面海珊瑚礁区水深2-4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珊瑚丛生的地方。成鱼多半成对生活,而幼鱼则通常单独生活在河口和泻湖区。主要以珊瑚虫为食。 

  
 

 
      盲眼灯鱼体侧上半部为银粉色,下半部呈粉红色,中间有一条银色纵带,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因长期穴居,导致眼部退化的模样。分布在墨西哥、中美洲到巴拿马等水域。盲眼灯鱼体侧上半部为银粉色,下半部呈粉红色,中间有一条银色纵带,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因长期穴居,导致眼部退化的模样。不过,别以为这样它就看不到,当它是幼鱼时就有视力了;另外,眼部虽然退化,但它靠着灵敏的嗅觉,在水草及岩石间,依然迅速游动没有障碍。个性随和,时候群居。
 

      海象鱼 亦称巨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是巨骨舌鱼属(Arapaima)的物种。成鱼体长可达2-6米,重可达100千克。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以鱼、虾、蛙类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生殖季节挖穴产卵,雄鱼护幼发育达2-3个月,等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牙齿晒干后可用来代替锉具。活的鱼体颜色美丽,用于观赏。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所罗门食鸟蛛(学名:Lasiodora parahybana),又名巴西所罗门食鸟蛛、巴西所罗门食鸟蛛、所罗门粉红食鸟蛛或巴西鲑鱼粉红食鸟蛛,是现今一种很受欢迎饲养蜘蛛。它们源自于巴西东北部,脚展开一般达20厘米。雌蛛可以重达100克。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往往是第三大的捕鸟蜘蛛。所罗门食鸟蛛最初是由C渀搀椀搀漀 Firmino de Mello-Leit漀踀1917年在坎皮纳格兰德(Campina Grande)发现,是当地的特有种。所罗门食鸟蛛并不适合初学者饲养。它们行动快捷,体型很大,当受到骚扰时就会竖起螫毛。虽然它们很少会咬人,但其獠牙可以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所罗门食鸟蛛可以饲养在饲养箱中,大小只要有其脚展的3倍就可以,但高度不可太高,因为它们身体很重,掉下时很易死亡。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尤其是65-80%的相对湿度。不过太高湿度又会发霉,故通风非常紧要。所罗门食鸟蛛的饲养箱中须有深基质(一般都会用泥炭藓或蛭石)及水碟。在基质中的等足目会吃掉霉。气温须保持在约25℃。它们需要大量的食物,吃蟋蟀等。它们很少结网及躲藏。

 

      秘鲁巨人蟑螂虽不是最大的品种之一,但结合宽大的翅感觉还是很庞大的。在蟑螂中也算是生长缓慢的品种,需要9个月才可到成体。雌雄都有翅但不能飞行,不能爬光滑物体,在蟑螂收集者中是很受欢迎的不凡品种。地理分布于中南美洲。繁殖方式为卵生。体形55mm~70mm,通常雌性大于雄性。



 

      巴西白膝头蜘蛛属于巴西保护动物,体型巨大,色彩斑斓,蛰毛对于人类的皮肤可能引起比较明显的过敏反应。 主要食物为蟋蟀、间中可喂饲初生白老鼠栖息地类型:雨林/南美大草原 成年体型:约18-20+厘米足展 最适宜温度:25-27℃ 最适宜湿度:75% 建议使用底材:稍微潮湿的泥炭块/椰砖 生活类型:地栖 攻击性程度:有一些 是否会踢毛:有时会 简介:非常漂亮的一种宠物捕鸟蛛,黑白相间的关节,深黑色的背甲,加上腹部上红色的毛发。这是一个在爱好者中相对较新的种类,同时是一个被高度评价的宠物捕鸟蛛种类,主要是由于它们巨大的体型,强大的适应能力,以及它们那激动人心的色彩! 它们生活在雨林的地面,但是同时也分布在相对比较干燥的草原地带,所以它们能够接受稍微低些的湿度,即使是小幼体也是这样,没有问题的。小幼体吃得很多生长也很迅速,会打洞筑巢保护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容易被激怒,咬人的几率不是很大,但是会很频繁的踢毛,资料显示它们的蛰毛对于人类的皮肤可能引起比较明显的过敏反应。因此,我将它们列为进阶种,且并不推荐从没养过宠物捕鸟蛛的新手直接入手该种类的大个体。而对于它们的毒性,资料显示对于正常人并没有严重的后果,不过如果是一只巨大体型的个体,一旦被激怒而咬人,它的毒牙的尺寸,会造成巨大的创口! 巴西白膝头和其他所有产自巴西的捕鸟蛛种类,都早以被当局列为保护,禁止任何的出口。世面上能见到的,不管小幼体还是大个体,都是早先被走私到欧美的个体在人工繁殖下产生的后代。因为产量相对较高,并且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并不属于昂贵的捕鸟蛛种类,它们绝对是捕鸟蛛爱好者中的高人气的经典种类之一。



      亚马逊森蚺(学名:Eunectes murinus),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蚺,栖息于南美洲,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栖息在泥岸浅水中,捕食水鸟、龟、水豚、凯门鳄、貘等。
      幼蚺是卵胎生的,有时一胎达七十条左右。许多幼蚺被凯门鳄(Caiman)吃掉。他们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蛇,喜欢生活在沼泽、浅溪和静止的河川中,是亲水性最大的巨蛇。森蚺大部分在夜间活动,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晒太阳。森蚺的嘴巴上下可张到180度左右,4排牙齿可以独立活动,没有下巴,上腭中间的2排牙齿可以上下游动,有利于吞噬猎物,它的蛇皮可以拉伸,因此可以吞下比自己体型还大的猎物。森蚺的舌头是化学物探测器,鳞片可以感知猎物是否有动,眼睛是热能感应器,它们的气管在喉咙处,在吞噬猎物时,它们的气管是在外面的,所以不必担心气管堵塞。
      分布范围仅生活于南美洲,喜水。位于南美洲河流食物链顶端,主要捕食水豚、水鸟、龟、甚至凯门鳄。
      在委内瑞拉荒野的中心地带,水土交融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地形,孕育了许多传奇的生物。对冒险深入这片蛮荒之地的早期探险家来说,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南美洲巨蛇——森蚺。好几个世纪以来,猎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种食人成性的百米长怪物,而后者则隐没在种种传说的背后,与沼泽和密林纠结缠绕。今天,生物学家冒险走进沼泽深处,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传说与惊恐中揭开秘密,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地球上体型最大巨蛇的隐秘一生。
      森林沼泽在清晨的第一道霞光中苏醒,众鸟回应着初升太阳的呼唤。沼泽占整个委内瑞拉面积的1/3,雨季来临时滂沱大雨连绵不断,水漫荒原大地,广袤、湿润的沼泽俨然成为动物的天堂。但随着旱季的降临,眼看这片繁茂的草原在转瞬间将变成一片焦土,沼泽地里的生物把握机会尽情地吃喝。
      这安详、丰盛的田园诗即将被打断——一条4米多长的饥饿大蛇蜷曲盘踞在风信子丛中。那是一条巨大的雌森蚺,它已经数月粒米未进。眼光昏暗但舌尖锐利的森蚺从空气中嗅到了啮齿动物的气味,无眼睑的蛇眼盯上了“大餐”——一只逐水而居的水豚。然而,水豚家族丝毫没有察觉森蚺正在逼近,仍旧欢乐嬉戏。交配季节已到,雌森蚺急需填饱饥肠才能顺利繁殖,而且怀孕后雌蛇会立即断食,直到7个月后小蛇出世为止,因此它非饱餐一顿不可。森蚺猛然出击,一只水豚来不及躲避被巨蛇俘获。森蚺从来都是以力杀戮,而不是以毒致死。大蛇盘绕紧缩,越缠越紧,挤得水豚的血液无法循环,最终窒息了。这时雌蛇张开伸缩自如的大口,开始缓慢进食:从猎物的头部开始慢慢吞咽。然而,这条雌蛇也为这顿“大餐”付出了代价:身上布满了水豚垂死挣扎时咬伤的痕迹。
      世界上也许还有其他种类的蛇与森蚺一样长,但体积却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在没有吞食水豚之前这条森蚺已经身粗30多厘米。6小时之后,当水豚被森蚺完全吞食后,巨蛇的身材比例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森蚺吃人的事件从未被证实过,但在沼泽中失踪的人们常被认为是葬身蛇腹。即使是经验老道的专家也曾遭巨蛇尾随偷袭。森蚺的牙齿向后弯曲,一旦被森蚺缠住,你根本不可能指望用手能把它解开。如果你的手或脚被这些大家伙咬住,你必须克制住想从巨蛇口中把自己的手和脚硬拉出来的本能,否则受伤会更加严重。

      香港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旧称香港蝾螈,是香港唯一一种蝾螈。部份自然学家认为它们是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一个亚种。雄螈全长122毫米~127毫米,雌螈132毫米~150毫米。背部有一条明显的中脊,背中部两侧都有明显的突脊,一直伸展至尾部前面。身体由红色到深啡色,腹部颜色差不多,但有橙色的斑纹。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无蹼。尾巴扁,用以游泳。生活于海拔300米~940米的山溪中。多在石子和泥沙底的溪流中, 或溪旁潮湿地方。捕吃水生或陆生昆虫以及蚯蚓、螺类等小动物。每年2月和9月产卵,2个月可完成变态,经3年可达性成熟。分布于广东(深圳)、香港。
      香港瘰螈全长大约14厘米,背部有一条明显的中脊,背中部两侧都有明显的突脊,一直伸展至尾部前面。它们身体由红色到深啡色,腹部颜色差不多,但有橙色的斑纹。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无蹼。尾巴扁,用以游泳。繁殖期雄性条尾中两侧会有蓝色纹。香港瘰螈于蝌蚪阶段用外露的鳃呼吸,身长大约1.5厘米,长大后鳃会慢慢消失。
      分布于中国广东(深圳)、香港分布于新界、香港岛和大屿山的各大小山涧。香港瘰螈生活于海拔300米~940米的山间。多生活在溪流中,溪流底部含有石子和泥沙,,或溪旁潮湿地方,且溪水流动缓慢,且众多卵石和巨砾提供掩护。 水生或陆生植被悬垂的溪水边也是该物种合适的栖息地。
      香港瘰螈白天多隐蔽在溪流内的石头下,有的在水中以尾部摆动游泳,常游至水面呼吸空气。有时也登陆上岸,行动缓慢,多在夜间活动。4月~9月,在山溪和水草丰盛的缝隙、石块下夏眠。多在水底捕吃水生或陆生昆虫以及昆虫幼虫、蚯蚓、蝌蚪、虾和小鱼、螺类等软体动物。
      香港瘰螈主要繁殖季节是九月和二月。 雄螈交配时可能是可能是具有攻击性的,似乎捍卫领土。当雄螈第一次面对一个雌螈,雄螈迅速向前沿着雌螈的身边接近雌螈,慢慢地用鼻子碰一下雌螈的身体,轮流在雌螈的头前至尾部用鼻子触碰,如果雌螈停止并保持静止,雄螈则继续触碰。如果雌螈向前移动和横向时轻推雄螈的脸颊,雄螈立刻离弃雌螈,只是暂停在雌螈的鼻子面前与雄螈的尾巴呈S形。当雌螈的鼻子碰了一下雄螈的尾巴,表示可以交配。卵产于二月至三月。卵与周围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压在一起,卵可以单独放置同样的叶片之间,有时形成一个系列。一位雌螈可产卵约115蛋。卵的果冻胶囊尺寸为6×4.5毫米,而卵径2.9毫米。卵孵化后,幼体在三至四个星期长至10-14毫米的长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幼虫有黑色,粉红色的鳃,口部与鼻孔之间呈白色。腹部为黑色,不规则的浅黄色斑点。大多数幼体接下来在寒冷的季节前达到蜕变,2个月可完成变态。体长为40-44毫米长度时在陆地上生活,雄螈三年的时间达到性成熟。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1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