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西双版纳·基诺山寨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西双版纳·基诺山寨

      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寨是基诺族的真正居住地。基诺族是我国第56个少数民族,因为人口过少,直到1976年被批准为独立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基诺乡。基诺族也是版纳特有的民族,人口只有两万多。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这里的人们可以不知道父亲是谁,但绝对要听舅舅的话。真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山寨门口的“基诺山寨”是用牛角做的,门洞形似大鼓。其创意来源于基诺族的传说:走牛角路可以通向富裕的地方。正门的造型源于基诺族的图腾——基诺大鼓,相传基诺族是从大鼓中走出来的民族,人们从大鼓门中走过,可以带来吉祥如意。

      一进山寨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高大的树木,密密的丛林,和到处都是的牛头骨......
      这条路叫做牛头路,有210级台阶,台阶周围挂满了牛头骨。在基诺族的传统中,男子成年的标志就看他能不能独自猎杀一头牛,割下牛头放在这条路的两边就代表你已经成年了,因此有多少牛头就表示族里有多少成年男子,外族的人看到这些牛头就不敢轻易地攻打山寨了。

      走山路还是挺累的。这里单独配备了导游,叫做文化代表,由会说普通话的初高中生担任。像傣族村寨一样,这里会说普通话人的不多,大家都不太重视文化,也不离开山寨,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没有离开过这里,很是闭塞......

      基诺山寨景区坐落在峰峦叠障、绿荫苍翠、群山环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诺山,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基诺乡巴坡寨,东经100°53ˊ33″,北纬21°53ˊ11″,平均气温18—20℃,距景洪26公里、勐养10 公里、基诺乡政府3公里。这里是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并以基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是了解基诺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基诺族又称攸乐人,是1979年6月6日,被国务院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的一个单一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基诺乡,总人口只有两万余人。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高高的台阶上,是基诺族创世女神——阿嫫腰北雕塑......

       基诺族的《创世传说》——创世女神阿嫫腰北......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全是白茫茫的大水,水不停地流啊流。有一天,在水中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黑乎乎的,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眼睛里光芒四射。它在水中漂浮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天,这个庞然大物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力大无比的女巨人,她就是阿嫫腰北。阿嫫腰北出来后,把庞然大物一分为二,一半踩在脚下,一半用手撑起,这样,上方的一半成了天,下方的一半成了地。
      天地造成后形成了一个空间,可是没有光和热,阿嫫腰北想了想,把原来庞然大物上的那双眼睛置在了天上,这一下天地间就有了光明,一只成了太阳,一只成了月亮。至于天上的繁星,是阿嫫腰北把天撑起时所按下的手指头印,因此基诺族称星星为“布基”,即手指头印。
      阿嫫腰北造出了人类及各种飞禽走兽。但是,此时的动物、植物都会说话,和人们互相争食,吵闹不休,把世界弄得一片混乱。阿嫫腰北决定,毁掉她创造的世界,重新建立人间的秩序。她把太阳分成七份,七个太阳直射大地,植物大都被晒死了,一些动物也被晒死了。但没被晒死的动物、植物和人类仍然争吵不休,于是阿嫫腰北发大水将剩下的万物全部淹死。
      所有的动物中她偏爱人类,为了留下人种,在发大水之前,她用“生考”数(苦果子树)做成了一个大木鼓,把一对刚出生不久的孪生兄妹玛黑和玛妞放在鼓里,装上两团糯米饭,五把芝麻和一把苏子,还有一个鸡蛋,并吩咐他们:每人每顿只能吃一粒米、一粒芝麻、一粒苏子,听到大鼓响再从鼓中走出来,落脚基诺山一个叫做“生杰卓米”的地方。由此,基诺山是基诺族祖先的发祥地。
 






      同胞兄妹玛黑、玛纽的塑像......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有土著说和南迁说两种。“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时代,当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直译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传基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现在称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两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乡补元行政村的乌优支系居民,回顾祖先迁徙路线,都不约而同地把发祥地指向这座高山。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基诺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诺山及周围地区。
      基诺族定居在基诺山之初,可能还处在母系社会发展阶段。传说最早居住在“杰卓”的是一个寡妇,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可以通婚的两对氏族集团。第一对寨子是词通和曼锋,词通是“父寨”,曼锋是“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展出曼雅、窝庄、回真、生牛等10个儿女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为后半山。
      关于两对父母寨的世系已经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还可以获得。据1958年调查,曼雅寨是词通寨分出来的“大儿子”,建寨人是姐右,后经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腊、白腊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计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半山的曼卡寨分离出来的时间较晚,从建寨人不腊腰算起,已经历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曼雅等寨父子连名的情况看,这些子女寨在建寨时已确立了父权制,也就是说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诺族已从母系时代发展到了父系时代。18世纪中期以后,以血缘为基础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继续发展,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经济出现,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农村公社过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顽强地保留着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各儿女寨还要到父母寨去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照惯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头人)每三年要巡视子女寨一次,届时儿女寨的人们要远出迎送,组织隆重的祖传仪式进行欢迎,热情招待。
      当地人传说,在远古的时代,洪水淹没大地,只有一对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玛黑、玛纽受仙人保护和指点,幸免于难, 经过各种艰难波折,最终结为夫妻。仙人曾赐予他们10颗葫芦籽,种下后只长出1颗,结出的100个小葫芦中,仅长成1个,却长得像房子一样大,里边还有人在说话,打开一看,葫芦里出来4种人,先出来的是基诺人,依次而出的是汉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说还有第五种人,是布朗人)。后来,他们各自找到了乐土。从这个传说里,可以反映出基诺族同汉、傣、哈尼等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密切关系。
      另一传说,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和峨山县的“没且竜”,后又辗转至西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最终定居于基诺洛克。基诺族的巫师为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基诺族来到基诺山,先定居在一个叫“杰卓”的山梁子上,至今人们仍把这块地方称为“特巴特前”,意为基诺人共有的地方。据说基诺族居住在“杰卓”时,以树叶、兽皮为衣,以采集、狩猎为食,生活相当艰难。由采集狩猎经济到山地农业经济的转化,是基诺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可是他们的旱稻种籽来得却不容易。相传,基诺人因得不到旱稻种籽,于是设法带猎狗深入到产稻区,让猎狗在谷堆上打了几个滚,结果在狗毛里带回了数十粒稻种,此后稻种逐渐繁殖,就使基诺族进入了以种植旱稻为主的山地农业时代。
      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进而以“丢落”附会为“攸乐”,这就是“攸乐”一名的来源。这些人后来虽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基诺族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据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诺族同汉族的密切联系。
据现有的资料看,基诺族最早的隶属关系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统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龙金殿国时,基诺山即为叭真王族的世袭领地。元朝在云南设置行省之后,西双版纳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元朝政府设立彻里路,委任傣族土官进行统治。明朝改置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土司统治一直沿至清代。基诺山也是隶属其辖地。清朝鄂尔泰任云南总督时,为开拓西双版纳,于雍正七年(1729年) “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基诺山隶属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乐山的茨通寨筑砖城,派骑兵、步兵约500人驻守该地,设攸乐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烟瘴甚盛”,驻军和行政官吏病死颇多,清廷撤消了攸乐同知,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作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诺山区。后来基诺山区长期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傣族封建领主“召片领”在基诺山头人中委任“叭雅”、“扎”、“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曾将基诺山归小勐养乡管辖,后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诺族上层头目中任命保长、甲长,于是,基诺山区形成“三位一体”的政治组织。
      1941年,基诺山约有8000人,共28个寨子,由于无法忍受国民党政府的各种差役赋税,基诺族人民在搓约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迫使当局撤职查办了车里县县长王字鹅,此后三年,民国地方政府不再向基诺族人民多加兵役赋税。





    立在路旁的大鼓是基诺族独具特色的太阳鼓。凡是进寨的人都要敲鼓,男人敲九下,女人敲七下。基诺人认为男人有九个灵魂,女人有七个灵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