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云南民族村(藏族)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云南民族村(藏族)

      好大的雨啊,来到藏族村寨避雨......
      藏族村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坡顶民居和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在节日期间,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如祈愿大法会; 农历四月八日转山会(沐佛节、敬山神);五月端午赛马大会;七月“旺果”节;冬月二十九跳神会等等。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维西等县。此外,丽江、 洱源、贡山、宁范、大理等市县也有分布。藏族一般分为三大区,分别是卫藏(包括西藏阿里、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以及那曲的一部分地区)、康巴(包括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木里、云南迪庆)、安多(包括青海、甘肃甘南、四川阿坝)。除这三大区外还有几个特殊支系,分别是嘉绒藏族、华锐藏族、白马藏族。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吐蕾在今迪庆境内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架起吐善铁桥,沟通了南沼与吐蔷连接的通道。加强了汉、藏经济文化的联系。宋朝“大理国”时期,迪庆属善巨郡,积极开展与内地的“茶马互市”。元统一中国后,在云南建立行省,公元1277年,在迪庆设临西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迪庆地区属丽江军民府。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年—1573年),迪庆地区为丽江土知府木氏所统治。明末,西藏大宝法王因构讼避居中勾,派喇嘛向清政府人贡,表示拥护中央王朝。清康熙二十七年,应达赖喇嘛请求,云贵总督范承勋奏请“准于中句互市”,“遂设渡通商贸易”。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建立中甸厅。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一度混乱,英帝企图染指,危及祖国西南边境安全,云南都督奉命派滇军西征自迪庆入藏,安定厂西藏秩序,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拥护和欢迎。民国年间,户甸、维西改县,直属云南省腾越道。德钦成立设治局。新中国成立后,中旬、德钦、维西3县归丽江专区专员公署领导。195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云南藏语属藏语系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中的康方语系。藏文是公元7世纪吐募王松赞干布时藏族学者土弥桑布扎参照梵文,结合藏语实际情况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一直通行于藏族地区。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着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

      云南藏族家庭结构: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复杂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前的藏区,除了普遍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且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度,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严禁通婚,奴隶主内部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基础不是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财富和地位。由于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对奴隶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农奴和农奴结婚时,必须先求得农奴主的准许。藏区解放后,旧的的婚姻形式已经被彻底抛弃,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里男女平等,一般是老大继承家业。
      云南藏族婚嫁习俗:藏族男女双方有意,先请活佛卜合属相,如果卜算结果吉祥,即进入第二步,求婚。一般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各种礼品并提出求婚,若对方同意,就将礼物收下,并回赠一条哈达。然后,选定吉祥日子,举行订婚仪式,向女方父母赠“吾仁”(养育费、奶钱)及其它礼物,向证婚人献哈达。然后制定婚约,举行庆宴。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第二天,男方要派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为首的迎亲队到女方家接亲。新娘迎到夫家,举行献哈达及歌舞等活动。婚礼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婚后三个月或六个月,新婚的丈夫陪同妻子回娘家住几天,即“回门礼”。至此婚礼结束。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迪庆藏人婚礼上的泼水,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象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云南藏族礼仪禁忌: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生产禁忌: 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宗教禁忌:到寺院、经堂、佛塔、转经台、烧香台、玛尼堆等处,一般要按顺时针方向从左到右绕行。进寺庙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和大蒜。拜见活佛和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敬文雅,递接物品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宜突然转身离开。不得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头,不得向神湖神泉内乱抛物品,不能在神树上乱挂衣物。不能随便取下经幡。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
      云南藏族待客习俗: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云南藏族传统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女子衣着对襟长袍,加坎肩,下围七彩“邦典”,以彩色毛线系辫盘于头顶;男子上衣下裤,外套圆领长楚巴,足着靴子。男子多佩短刀,带护身银制佛盒,喜戴狐皮帽或毡帽,姑娘喜佩珊瑚项链、银饰和手箔。
      云南藏族传统建筑:藏族的住宅主要是二层或三层的土墙碉楼式建筑,墙厚楼高,下层关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佛党,屋顶为晒场,房角设一香台,每天以燃香柏求平安。设于二层室中的火塘是炊饮之所,也是待客之处。家庭成员要按各自的位置就坐,客人有客人的座位。
      云南藏族宗教: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着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新中国成立时,迪庆境内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4座,其中格鲁派13座,噶举派7座,宁玛派4座,其中最有名的为松赞林寺、东竹林寺。
      云南藏族节日:云南藏族有自己的节日,如正月十五祈愿大法会;五月端午赛马大会;七月“旺果”节;冬月二十九跳神会等等。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望果节”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云南藏族食俗: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云南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云南藏族大部日食三餐,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
      云南藏族特产:红景天,藏语称“所罗玛波”,具有极高的药用价植,中甸是主要产区。红景天主要生于海拔3600米—5600米的石缝、 沟边、灌丛边,对肺病、支气管炎、口臭有很好的疗效。雪莲花藏语称“岗拉梅朵”,为菊科凤毛菊属植物,呈棉花状,花期6-9月,主要生长在海拔4200~5600米高山流石滩间。中甸境内有棉头雪莲花、水母雪莲花、三指雪莲花,能清热解毒,止热痛,能补肾壮阳,调经止血。冬虫夏草又叫虫草,与人参、鹿茸齐名,产于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带。虫草的形成十分奇妙,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当它形成夏草时,是采集的最好季节。除了药用外,平常食用也大有裨益。可与鸡、肉同炖,其汤汁大补。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4000米能上的雪山草甸地区,形状呈颗粒,圆滑如珍珠。采贝母最好的季节是在季节,取鳞茎入药,味甘苦,性微寒,有润肺、止咳、化痰和止血等功效,对慢性咳、支气管炎、百日咳、胃溃疡等症有神奇的疗效。麝香藏语称“腊资”。中甸县是云南省麝香主要产县之一,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有马麝和喜马拉雅麝,马麝栖于海拔3000-4000米高山顶草甸,杜鹃灌丛,裸岩,可爬峭壁,晨昏时到高山顶草坡,林苑觅食,体型较大,毛色沙黄淡褐色。喜马拉雅麝多栖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体型较马麝稍小,毛色深褐。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麝肉和麝香号称上等药物,麝肉主治腹中症病,麝香为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钟。主治肾病,肝病,炎症,肠虫,跌打,毒蛇咬伤,麻风等。藏红花: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治忧思郁结、吐血、产后瘀血腹痛、跌打肿痛。可用小量红花煎汤,或泡酒饮用。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