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云南民族村(基诺族)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云南民族村(基诺族)

      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诺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滇西南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同时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浑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基诺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是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1979年识别后确定。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旧称攸乐山)。其余分布在勐腊、勐海县的一些地方。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基诺族崇拜太阳,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
     基诺族男女皆爱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基诺族还保留着同姓合居的习俗,在一个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内,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有的“大房子”内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反映了父系大家庭的残余。

     因为去西双版纳会参观基诺族的村寨,所以对基诺族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了。重点说说基诺族的太阳崇拜吧......
     相传基诺族是从大鼓中走出来的民族,人们从大鼓门中走过,可以带来吉祥如意。基诺族崇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枣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基诺族的太阳鼓:每年农历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欢声笑语。寨子里的卓巴(长老)敲响了牛皮大鼓——太阳鼓,人们情不自禁地围着大鼓,随着鼓点跳起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欢度每年一度的“特懋克节”。
  基诺族崇拜太阳,看看太阳鼓便知一二,它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各有20个木柄环绕,象征太阳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处还各开一方孔,用以系结绳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绳子吊挂起来。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制作太阳鼓是每一个寨子极为重大的活动,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选好一棵树,并择吉日杀鸡祭神砍树。砍树必须在晚上进行,不能让女人和动物看见。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专设的草棚里,在天将破晓时蒙鼓面。蒙鼓前先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举行祭鼓仪式,欢跳大鼓舞。随后人们一路歌舞欢腾,将太阳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这才算完成一件众人倾心的大事。
  基诺族为什么如此敬重太阳鼓呢?相传,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玛黑、玛纽兄妹得到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基诺族的祖先。他们非常感激太阳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丰收喜庆之时敲击太阳鼓。儿孙们听到鼓声,便纷纷围拢大鼓,手舞足蹈,尽情欢跳,于是太阳鼓和太阳鼓舞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