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溪·清水岩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溪·清水岩


      一进清水岩进去,第一个让人惊艳的是停车场。立体螺旋式的停车场在景区是少见的呢!

      站在停车场的平台上,眺望安溪县城......



 

      清水岩位于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城关西北16公里处的蓬莱山。古称张岩山,山清水秀,风景幽洁,群峰耸峙,峰峦回环,叠翠披丹,云烟缥缈。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景区总面积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处以清水岩寺为主体,以清水祖师文化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清水祖师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清水岩庙宇依山而筑,下临深壑,为三层楼阁式。一层昊天口,二层祖师殿,三层释迦楼。三层两边各有檀樾厅、观音厅、芳名厅。殿后有宋建清水祖师骨灰“真空塔”,上有新筑三重檐方亭。殿宇红砖墙、青灰瓦,危楼重阁,隐在青松翠竹、烟岚缭绕的山顶,典雅壮观。
      岩宇附近有各具特色的景致:“狮喉”、“清珠帘”、“方鉴圹”、“枝枝朝北”、“罗汉松”、“觉亭”、“石栗柜”、“岩图碑刻”、“三忠庙”等。“清珠帘”,“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苍山垒万重”;“枝枝朝北”为古樟树,相传为感岳飞蒙难而枝杈北向;“岩图碑刻”系浮雕清水岩石全景碑。

       古时,安溪县城往西北,必经仙范越一处山格,而后到到达一处山格,而后到达一片较平坦地带,俗称"坪内"("坪"即平,"内"即所在)。宋元以后,坪内建有"土楼"一座,名"彭城楼"。"彭"与坪"古韵谐同,"坪内"亦称"彭内"。山格便叫"彭格"。 清水岩古称张岩山,山清水秀,风景幽洁,堪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境"相媲美。又因"彭内"与蓬莱"古音相近,文人便把"彭莱"两字(现坊失,夹石尚留),于是张岩山也渐为蓬莱山所取代,乡名亦美称为"蓬莱"。 清水大师是蓬莱清水岩的主神,从这里分炉到各处的清水大师,都称蓬莱清水岩为"祖殿"。这便是"蓬莱祖殿"的缘起。

      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则称为“祖师公”、“祖师爷”。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师庙中,祖师爷的分身,别称“三代祖师”、“蓬莱祖师”、“显应祖师”、“照应祖师”、“辉应祖师”、“普庵祖师”。
      相传清水祖师俗姓陈,名应(一说为陈昭或陈昭应),也有人叫陈荣祖,法名“普足”,宋仁宗庆历四年正月初六诞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永春县小姑乡。陈应自幼在大云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于是到高太山结茅筑庵,闭关静坐,后经大静山明松禅师指点,参读佛典三年,终于悟道。明松禅师授他衣钵,并告诫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陈应便在麻章施医济药,普救贫病,麻章人士尊他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带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普足一到,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称为“清水祖师”。清溪人士便在蓬莱山上筑一精舍,延请麻章上人居住,并称此为“清水岩”。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独力募化,修桥铺路,人人称便,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国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说教中端坐而逝,享年65岁。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大师”封号。
      另根据台湾三峡祖师庙说明,清水祖师是北宋京都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曾追随宋丞相文天祥义举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转战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师生前隐居于福建清水岩,死后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国家,敕封为“护国公”昭命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泉州安溪人称他为“祖师公”,其庙宇称为“祖师庙”。
      据史志记载,清水祖师成佛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泉州安溪清水岩蓬莱祖殿清水祖师正金身神像,自宋至今,历经沧桑,香火供养,几经坎坷辗转,尤其渡过“文化浩劫”一关,更是不易,为无价珍贵的历史珍宝。

      清水祖师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充满浓厚的神话色彩,反映百姓对祖师驱邪斗恶、济世行善的崇仰之心,首先是"试剑石"传说。说的是陈普足初筑清水,并不一帆风顺,常遇山鬼来扰,与争道场。一天,普足持剑,指对岩左险崖上的巨石,说一剑能叫巨石削分两半。山鬼不信,普足对准大石,把剑一挥,大石劈为两边,众鬼一见退避三舍。
      再来是"方池传浮杉"传说:说的是当时建寺缺乏做大梁巨材,清水祖师开口说要买下山林中所有的“无尾杉”,木材商心知山林中的“无尾杉”并不多,当即收下了清水师的钱并要清水祖师在五天里砍伐取货,逾期不能再砍伐取材了。说也真怪,清水祖师付钱后并不上山砍伐杉木,而是回到清水岩,并叫众僧徒在清水岩挖一个池塘,并在池中凿了一个洞孔,大家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晚上,突然狂风大作。山林中的杉木被大刮断吹倒了许多。第三天,清水祖师亲自到山林中去选取所需的大杉木,并放入林中的水沟中,然后回清水岩。这时,清水岩中那个挖开的池塘洞孔里接连冒出清水祖师从林选取的巨杉,一根接一根地出来,当出完第九根,第十根刚冒出头来的时候,一位小和尚说了声“够了”,于是那出头的第十根便立定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清水岩那池塘中的没事洞孔还留着一根露个头的杉材的原因。
      第三个传说是"袈裟收鬼众":清水祖师在与山鬼斗争中屡屡获胜,山鬼很不服气,还想寻机捣乱。于是清水祖师就想出了一个计谋来对付。一天,清水祖师把袈裟铺在地上,自己端坐其中,这时,一群山鬼蜂拥而上,使劲地拉扯袈裟,清水祖师一动不动,还挑站似的口吻问众山鬼不敢进到里面来,山鬼以为自己的鬼众量大,便纷纷奔入袈裟里。只等众山鬼跳入袈裟里来,清水祖师猛地一甩,山鬼大多被摔死。从袈裟角逃出来的四个山鬼,连忙跪地求饶,发誓再也不敢作祟捣乱了,并愿为清水祖师效劳。于是清水祖师便将他们收为大殿的护法神,这就是今天仍立在清水法门的赵、王、苏、李四大元帅。
      另有传说,清水祖师自幼父母早逝,需依赖兄长生活,因嫂嫂坐月子无法下厨,令其代理炊事,谁知他竟把两只脚放在灶内当作柴烧,过了一会儿,整个人都不见了,化成了一道黑烟,从烟囱里遁飞到天上去做神了。所以后来供奉他的人,才把他的塑像面部涂成一片漆黑。
      据传祖师塑像的鼻子和下巴曾被山寇打断过,后来每次出现天灾人祸时,清水祖师的鼻子就会自行掉落,以示警告,所以清水祖师的塑像几乎都有一个可以活动的鼻子和下巴,故又称为落鼻祖师。有一次清水祖师绕境,经过某家门前,鼻子突然掉落,当夜该户人家发生火灾,大家传为祖师显灵。参拜祖师的人,如果身体不洁或心里不虔诚,祖师生气,鼻子就掉落。另一说,祖师被山贼挖掉鼻子,虽经和尚修愎,自此以后,每有异故,鼻子自行掉落,但是所掉落的地方,必定在袍袖里。

      文献记载:多数文献记载清水祖师于元丰六年(1083年)担任清水岩主持,时年39岁,十九年后圆寂。宋代长泰余克济记载:元丰六年,清水祖师应当地百姓邀请,结庵于清水岩,自是诛茅锄草,岩栖穴处,十有九年。明何乔远《闽书》:普足术行建、剑、汀、漳间,檀施为盛,居岩十九年。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普足名重建、剑、汀、漳间,檀施为盛,居岩十九年。
      《清水祖师本传》记载:清水祖师圆寂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65岁。在清水祖师的圆寂年之后有一行后人加上去的注释:“祖师公生于宋仁宗二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即庆历七年是也。”庆历七年即1047年。宋代长泰余克济也说:今考行状,以庆历七年生,其迁化乃建中靖国元志年也。《安溪清水岩》:北宋仁宗庆历七年丁亥正月大师降世。《安溪县志》卷九“普足禅师”记载,清水祖师在建中靖国元年圆寂时,享年57岁。《清水岩志志略》:清水祖师生于仁宗二十二年,即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正月初六,涅盘于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五月十三日,年五十有七。
      《清水祖师本传》载,“祖师生于永春县小姑乡,陈其姓,普足其名也。”永春县小姑乡为今福建省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据当地珍藏的《桃源南山陈氏族谱》记载,清水祖师俗姓陈,名荣祖,《清水祖师本传》中所谓名“普足”实际上是法名,非俗名。
      光绪间杨浚编写的《四神志》中的《清水岩志略》则记载:“神姓陈,名普足,永春县小姑乡人,为宋理学名儒温陵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之裔,父某,母洪氏。”陈知柔是宋代福建著名学者,《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永春州志》等均有其传记,他本人是进士,七个儿子也都是进士,故有“一门八俊”之美称。查《桃源南山陈氏族谱》,清水祖师这一支也是世代书香,太祖父陈瑊、曾祖父陈彦圣、大伯父陈朴、二伯父陈模、四叔陈权、弟弟陈梦得均是进士出身。其父陈机,“学问该贯,尤长于诗,写诗泳物,信笔立成。”《桃源南山陈氏族谱》记载:(清水祖师)儿时持斋诵经,日常与山下里人牧牛子戏,日暮吟经,牛自知归,后化清水祖师佛。
      历朝敕封: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神阶大大提高,其标志是他先后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敕封清水祖师牒文均完整地保存在《清水岩志略》、《安溪清水岩志》等志书中,牒文详细地记载了请封和敕封的经过。
      第一次请封是在绍兴年间,由安溪姚添等人上文朝廷请封,理由是清水祖师生前剃发为僧,苦行修炼,死后“本州岛亢旱,祷祈感应”。 到了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礼部批示福建路转运司,派人到实地调查。龙溪县主簿方品奉命到清水岩视察,认为“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指实”。旋又委派转运司财计官赵不紊前去核实,结论与方品相同。礼部再与太常寺勘会后,认为符合有关敕封条文,隆兴二年(1164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大师”。
      第二次请封在淳熙初年(1174年)前后,由安溪县迪功郎政事仕林时彦等联名上文请求增加封号,并赐塔额。理由是清水祖师“祈祷感应,有功于民”。礼部下文泉州府派人核实。最初派遣永春县主薄迪功郎黄惯前去询究,黄惯通过实地调查,证实清水祖师“祈祷雨晹,无不感应,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不久,又按条例,“委派邻州兴化军,差官前去地头体究。”莆田县丞姚仅等奉命前去安溪清水岩一带调查,再次证实清水祖师“迁化之后,英灵如在,凡人有疾病,时有雨晹,及盗贼之忧,随祷随应。”后来,又下文要求漳州府差官再次前去核实。漳浦主簿周鼎以奉命到安溪清水岩视察,当地百姓列举一系列灵异证明清水祖师确实“委有灵迹,惠利及民”。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调查核实,直到淳熙十一年(1184年),礼部与太常寺才同意增加封号,下牒敕封,封号为“昭应慈济大师”。但赐塔额的请求,由于无有关条文可依,未能满足要求。
      第三次请封是在庆元六年(1200年),理由是“近日雨泽稍愆,……灵应显迹有功,乞加封。”嘉泰元年(1201年)牒下,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同时被敕封的还有福州南台武济庙的英护武烈镇闽王,左协威广惠灵惠侯,右翊忠嘉泽显应侯。这次封赐,手续比较简单,从请封到敕封仅用一年时间,比历次封赐所花时间都短。
      第四次请封是在嘉定元年(1208年),理由主要是开禧三年泉州大旱,在求助其它神佛祈雨不应的情况下,嘉定元年抬出清水祖师,“为民祈雨,随即沾足”。礼部先委派仙游县主簿韩淤前去体究,尔后又派长泰县尉何葆复实,均以确实“祈祷灵验,惠利及民”上报。嘉定三年(1210年)牒下,再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清水祖师功绩:
      造桥:造桥铺路,便民甚多。清水祖师于永春“劝造桥梁数十”。到了安溪,又募捐劝造通泉桥、谷口桥、汰口桥等。清水祖师一生募捐,修造几十座桥梁,对民众生活、行动帮助极大,自然得到民众的感佩。
      施药: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药活人,是极大的善举。清水祖师以其高超之医术,在瘴疠之气盛行的闽南一带,救治了不少患病的民众,而患者无不感激、爱戴。
      求雨:一般人认为,普通人不能掌握自然现象,如下雨与否,唯有神圣,方能成之。但清水祖师在世时,就已经屡次祈祷成功,让苍天降下甘霖,被认为有功于解决多次的旱灾。也因为求雨屡次的成功,被视为神迹,清水祖师也被赋予相当的神秘色彩。
      铁观音茶始祖:相传清水岩是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清水祖师是铁观音的始祖。清水祖师原名陈普足,是北宋时期安溪蓬莱清水岩的住持。一天清晨,普足大师做完功课,按例巡察寺务。当他走到山门外的方鉴池旁驻足仰观“清珠帘”瀑布时,一缕阳光恰好照射在瀑边一枞野生茶树上。在晨曦与水雾的映衬下,这株茶树呈现出神异的光彩。
      祖师诧异,即刻召来小僧架起云梯,拿着勾锄小心地把茶树从石隙里挖出,轻轻放进竹篓,移栽到铁鼎香炉里,置于岩寺的天井中,悉心照料。
      茶树在普足大师的精心培育下,生长得叶肥芽壮,大师又用“压枝育苗”的方法,把一株株茶苗从母株分离,移植到岩寺右下侧新开垦的茶园里,称为“杏林茶”。
      有一年,安溪大旱,疫病流行,患者腹泻不止,浑身皮肤溃烂,人们纷纷前来清水岩求普足大师惠赐药方,大师开具药方的同时,采摘杏林茶园里的茶叶炒制后,加进清水煮沸,用叶片沾水反复擦洗患处,疗效显著,一邑疫情很快得以控制,不久尽除。时值宋徽宗当朝,蔡京等专权朝政,安溪状元谭义等仁人义士欲趁蔡京来安溪文庙颁发茶王大赛金奖之机除之,苦于没有能夺取茶王桂冠的茶叶,普足大师赐给谭义“杏林茶”,并根据茶树乃天地孕育,移植于原供奉观音大士的铁鼎香炉里,起茶名“铁观音”。谭义凭借铁观音一举夺得茶王赛金奖。铁观音因此而名声大振。以蓬莱李家村李老伯为首的善男信女来到清水岩,请求普足大师惠赐茶苗,大师欣然应允,便择良辰吉日举行庄严的“授苗”仪式,李老伯代表众人接受铁观音茶苗。
      李老伯率众人在李家村种植繁衍铁观音,之后由蓬莱而传播安溪各地。
      李老伯感念普足大师恩德,每年四季焙出新茶,必先奉请普足大师品饮鉴赏。大师见李老伯虔诚,挥笔题写“年年香”赠与。李老伯遂开办起“年年香茶行”,专营铁观音。不久“年年香茶行”的生意十分红火,畅销全国,成为北宋茶叶品牌,铁观音因此而四海闻名。
 
      清水祖师文化在台湾、东南亚各地很盛行。清水祖师文化发祥地福建安溪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相传是清水祖师所建。从宋至今,维修、重建、改建20多次。依山而建,相传曾有99间,均为明清建筑。外观似“帝”字形,分三层,一为昊天口,二为祖师殿,三为释迦楼。殿后宋代真宝塔为清水祖师埋骨处。四周富于神话色彩,文物古迹众多,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朝拜。清水祖师谢世后,先后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说明清水祖师信仰在南宋时期得到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认,也说明清水祖师去世后,成为闽南百姓心目中的重要神灵。
      安溪清水岩是台湾和东南亚众多清水祖师庙分灵去的祖庙,它们和安溪清水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从明代以后,随着一批批安溪人纷纷迁移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谋生,清水祖师的香火也传到那里。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队伍中有许多安溪人,他们身上带着“清水祖师公”的香火。清康熙年间,由于安溪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推荐施琅平定台湾和以后的林总兵镇台,施、林对安溪人有较大的关照,促使安溪人大批携眷渡台定居。随着安溪人移民的增加和村落的形成,清水祖师庙也陆续建造起来。凡是有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大多有清水祖师庙。清水祖师信仰成为台湾安溪移民维系各自群体团结的精神力量。
      据1930年台湾寺庙调查材料,排在前面的神佛,其中安溪的清水祖师排在第10位,庙宇83座。这说明安溪清水祖师信仰在台湾影响广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溪清水祖师信仰在东南亚各国也广泛传播。随着安溪人飘渡南洋并在南洋落了户,他们带去了清水祖师公的香火,在南洋各国建庙奉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都有清水祖师公庙宇。
      在马来西亚槟城有一座著名的“蛇庙”,实际上是供奉清水祖师,这座蛇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缅甸安溪会馆以“清水祖师庙”的名义,向当地政府申请立案而建立。缅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在仰光市首建“福山寺”祖师庙,奉祀清水祖师,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缅甸时写的“千山钟神秀,百福相藏严”的对联。
新加坡的祖师庙不少,较大的是蓬莱寺,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澳洲等地,也都建有清水祖师庙,奉祀祖师公。历史上,台湾、东南亚清水祖师庙的信徒常来拜谒安溪清水祖师祖庙,进行清水祖师文化交流。他们朝拜祖庙并捐资修缮祖庙。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少侨胞回乡朝拜祖庙并捐款修庙。近几年来,台湾同胞来安溪清水岩祖庙拜谒进香的越来越多,他们到清水岩祖庙游览、进香,有的还题字留念,表达他们对祖庙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他们热爱故土家乡的情怀。

      来的人可真不少,偌大的停车场瞬间爆满。连山下小路上都停满了来朝拜的车辆......

 

      “帝”字形的图案在清水岩比比皆是......

      上山......



      出米石:又称“出水石”,宋代文物古迹。为一巨石,突兀立于弘法道场往海会院路旁(旧时老寮处),石无所依,上以楷书镌刻:“头陀应员等开垦蔬园十馀丘,无水灌溉,于咸淳丙寅春,佛旨出泉,引为万年清润者。”共33字。石刻版幅:宽0.85米,高1.22米。旧志载:“石在觉亭外路下,宋淳熙间,开辟蔬园,无水可灌,一日佛指而杖之,水即流出,混混不竭。噫,自无造有,是亦大师之显化灵迹也。勒之日出水石,至今犹令人赏奇观焉。俗称出米石者,据闽中摭闻所载,谓石隙出米以饷工,工竣而米竭云。”
      又传,每遇旱时,清水祖师即立石上为民祷雨,得沛甘霖。既有水,农田可播,亦即有米,故又称“出米石”。岩宇昊天口一幅篆书对联:“馈贫粮聚岩前米,济世恩深钵底龙”。是前贤施芳胜对出水石的写照。
      至今,石的半腰间的孔隙中,长年尚有积水,但无溢出。石刻“咸淳”,旧志载“淳熙”,究竟石“出水”于何时,待考。









      海会院:海会院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20世纪30年代后期倾圮,1990年复建。2011年,印尼华侨捐资650万元重建。院纵深36.5米,宽30米,共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及弥勒、韦陀;中殿为祖师殿,供奉清水祖师;后殿为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及十八罗汉。二十八尊佛像均为玉石雕刻而成。
      蓬莱仙境:清水岩,素有“蓬莱仙境”之美誉。1991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蓬莱仙境”四字赠送清水岩,现勒刻于海会院后之石峰,字径各二米见方。
      公寿题刻: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与“清水灵岩”碑相邻。草书阴刻:“紫气东来冲云天,爆竹声声迎新年,壬林欢饮申江酒,碑林喜见清水岩”。下款:“清水碑林留念 公寿于神墨碑林。”版幅高3.20米,宽1.80米。
      清水灵岩: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行书阴刻“清水灵岩”,版幅高4.00米,宽3.00米。为上海书法家任政七十六高龄时书。



 





 

      枝枝朝北:枝枝朝北千年古樟在蓬山主峰中仑、觉亭之畔,耸天雄踞。此樟相传为祖师手植,树高31米,围6.90米,主干劲直,因受生长地理位置、日照、风向影响,枝叶均迂回北拂,故得名“枝枝朝北”,为清水古地一大奇观。朝北古樟颇具灵性,其北拱之枝叶回护三忠庙,似以表证“三忠”向北之耿耿忠心。又传,祖师家乡永春在岩之北,此树枝技北向,表达了祖师的思乡之情。
      另据旧志载,昔有官府派人到岩,欲砍此樟造船,岩寺住僧极力劝阻不止,匠人动斧,差人七孔鲜血,匠亦自伤其足,始知乃神树也。又传说南宋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感动了这株樟树,故枝叶全向北,以表悼念和崇敬。
 

 

      觉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原为茶亭,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邑令廖同春在倡修“觉路”的同时,改建茶亭。题额“觉亭”,取“还惺转念,一觉即是”之义。廖同春咏觉亭诗:“一落笼樊岁屡更,几将五斗负平生;行看觉路通仙路,静听泉声杂梵声。丹壁留名云吐润,琳官对润鸟传笙;同游尽是烟霞客,千仞冈头好结盟。”

 



 



      六老同游: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对面、纶音坛之前的摩崖石上,阴刻楷书:“万历戊戌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共字三十四字,摩崖版幅高2.25米,宽0.98米。六老相邀同游清水岩,咏诗题刻,成为千古佳话。

      纶音坛:又名石柜坛,耸立在觉亭对面。纶音坛建于在觉亭对面。纶音坛建于在会宗延佑四年(1317年),坛高3.3米,上有小石塔,坛正面阴刻清水祖师在南宋四次荣受敕封的纶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龙和“皇帝诰命”及“敕赐照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阴刻篆字,左边垛阴刻不容缓延佑年间岩于重建成的记事。敕封牒文和岩宇重建记事对于研究清水祖和清水岩的历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诗咏纶音坛道:“石柜崇隆镇上方,敕书符纬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在百年来佛国光”。





      岩图碑:在纶音坛后之亭中。碑系两石合拢之浮雕,高2.9米,宽0.98米,厚0.15米。碑上额篆刻“岩图”两字,字之下浮雕南宋时期清水岩“帝”字形建筑布局及构筑度数。“岩图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85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也许不是福建建筑史上的第一份建筑图纸,但这绝对是福建第一份刻在石头上的建筑图纸。石碑以半浮雕图像记载下了宋代清水岩的岩宇、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并附有建筑度数。图像呈现了清水岩殿阁“帝”字形的规模体式,并附有建筑度数。这面岩石碑是全国罕见的珍贵图形碑刻。
  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为清水祖师所创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从小落发为僧,修身、圆寂于清水岩,称为普足禅师。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宇之功,谥称为清水祖师。清水岩岩图碑应是南宋初期所建,是为重修清水岩而打下的石碑建筑图纸。
  由于历经800多年风雨,清水岩岩图碑上的部分字迹和图案已经风化,变得模糊,不过主体“帝”字形建筑布局和构筑度数仍很清晰。岩图的上半部分接近墨色,而愈往下颜色愈淡。岩宇、亭台、道路等图案舒朗大方,令人一目了然。
  在岩图碑的左下方有阴刻文字如:“香门至庭 二丈九尺深;祖殿脊 二丈一尺高;佛殿脊 二丈八尺高;清堂脊 二丈一尺高……塔殿内上至仰托一丈七尺六寸高;塔亭次塔脊一丈七尺高;前见山窗 五尺高;后楼 二丈八尺高上下平……”可以看出,对于岩宇建筑,都有十分翔实的数据记录,无怪乎,在之后清水岩的数十次重建、重修、维修、改建中,都能保持原有的“帝”字形结构不变。像清水岩岩图如此完整的、画中夹文的石刻确属罕见,对研究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而在清水祖师创建清水岩寺后,宋元时期两次比较重大的扩建和重建,都得益于岩图碑的帮助。
  第一次是住持惠清在1225年至1264年间,根据岩图碑,设计、筹备、实施清水岩殿宇扩建工程,遗憾的是,在南宋景炎丁丑年(1277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火,清水岩宇化为圩。第二次是祥兴年间(1278年-1279年),住持惠然开始筹备清水岩岩殿重建工程,到了他的弟子一果担任主持时,因为有了岩图碑的指引,岩殿大部分已完成重建。但真正完工则是在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此时的住持是崇远。当清水岩殿再次屹立在人们视线中时,它的整体构架与之前的岩殿大致相仿,但气势、规模却更胜从前。
  从南宋景炎丁丑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宇续建、重建、扩建、改建、重修达到30多次,但每次它都能找回本来的面貌,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份功劳应算在岩图碑的名下。
  为什么在宋代,清水岩能留下这么一块刻画建筑图纸的岩图碑呢?
  中国在宋代时期文明是高度发达的,不管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科技飞速进步的前提下,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北宋官方颁布了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此书编于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营造法式》问世后,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为即将建造的房屋设计建筑图纸渐成一种风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清水岩南宋时留下一块“石头图纸”也就毫不奇怪了。
 
      功德林: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蓬莱坊故址间的摩崖上,竖书阴楷“功德林”3字,字径各0.33米见方,版高1.18米,宽0.53米。署款:“万历辛丑里人□佳喜舍”字样。款中□字被凿,已无考。





      罗汉松:树在觉路之上,近“圣泉”处,与祖殿隔路相望。旧志载:“此松祖师手植也。松枝向殿前,老树横枝,至径直上,不敢侵径,旱时吐雾生烟,七百余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今树高13.00米,围1.33米。相传国汉楹每年长三寸,雷鸣电则矮三分。所以千年古树也只有13米高左右。有古诗《咏罗汉松》曰:“昔传身似菩提树,今见手栽罗汉松:诸品都空谁不好,只留苍骨老云峰”。

      圣泉:在方鉴塘的不远处,泉自石出,长年不竟竭,味甘且冽,据说饮之可以清心去病,沐之可以祛秽,带回喷酒能驱灾凝祥,保一家平安,故名圣泉。有诗咏圣泉道:“森森岫壑听潺,一曲清澄有圣泉;掬水洗心修慧业,几人到此悟灵源?”
      曲径:碑在方鉴塘内峭壁间,阴刻“曲径”。款识:“觉路通寺内,原道较狭,不适优游,旅星侨胞柯保安先生,捐资增辟此路,曲径通幽。岁次丙寅荔月立”。版幅:高0.77米,宽0.65米,为王爱琛书。
      清水:书法碑刻,碑在浮杉池旁,与“曲径”碑相邻,隶书,字径高0.35米,宽0.50米,无款识。
      灵渊:在方鉴塘下,深渊壑谷之处。从浮杉池的方井中,钻越隧洞,即见两石相撑,跨山涧拱立,水从两石间注出,汩汩有声,上下四周,森荫密遮,凉沁入脾。涧崖壁上篆体阴刻“灵渊”两字,字径0.7米见方,未标何人何时所书。传说,古时,信众祷雨,汲回涧渊之水,可得滂沱。
      洗心:护界宫内,森郁迂回的曲径崖壁上,阴刻行书“洗心”两字,字径0.70米见方,未落款。是处,林阴古道,泉水淙淙,如洗尘心,如涤俗秽。置此其间,无不神怡。

      喜舍缘银:清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内、“功德林”对面的岩石上,楷书阴刻:“漳州府龙溪县廿七都池宅社龙池宫林众弟子,喜舍缘银五十两,内三十四两买起崇善里岩山土名深内租佃一十五栳,配民米一斗四升,付清水岩东西住僧收管,历年以为祖师佛前香灯之资,其余银系修理岩宇,立石为记。溪头柯士□,喜舍佃租一栳。”石刻版幅0.54米,高0.80米。又于杨道塔路下石上刻:“漳州龙溪县龙池官,喜舍田园路顶及路下二斗,租六栳,敬奉清水寺。道光已亥年立。”
      佛字石刻:在祖师殿后,狮猴崖壁,阴镌行书,字径2.20米×1.70米, 1948年为主持僧礼钵所书。
      鬼洞:鬼洞右边石壁上镌刻着“鬼洞”两字行楷,字径各1.30米见方,为书法家王爱琛书。
      梁披云石刻:鬼洞左侧巨石崖壁上,镌刻 “魔氛一扫,清水如来”八字行书,为著名诗人、书法家梁披云所书。
      试剑石:岩宇之左,有座“削”半的岩石。相传,当年祖师与山鬼试剑比法,被削去的巉石。“试剑石”3字,阴刻行书,字径高2.20米,宽2.05米,1987冬为仙游书法家郑良怀所书。民国时期,漳平知事刘维立题诗:

      王一琴题刻:碑在九曲十八洞西侧之崖石上,版幅巨大,行草书体,阴刻:“名山胜景,气势壮观”。为书法家王一琴所书。
      幽静:碑在望云亭后边之岩石上,楷书阴刻“幽静”二字,上款“清水岩”,下款:“星洲柯贤树伯丘书。”版高1.20米,宽1.00米。柯贤树(1893-1980年)原籍福建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曾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二届常务主席。

      曲水流觞:明代文物古迹。碑在方鉴塘之左、旧迹清珠帘之外,其处削壁千仞,上镌刻着:“万历辛丑春日,建觉亭,开觉路,引水流觞,共醉千仞冈头。清溪令廖同春偕邑士绅李椿、詹仰宪。”镌版高2.60米,宽0.74米。

      方鉴塘:方鉴塘又名浮杉池,传说在兴建岩时,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师扮作商人,到内山购买杉木。杉主问要买多少杉木?祖师说要买这山林中的所有的“无尾杉”。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树寥寥无几,且多不成材,当即收下几缗钱,许诺山林中的无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内砍完搬离,逾期禁伐。祖师欣然成效。回岩后即在岩坑沼间,命徒众挖怀方池,池中凿一孔眼,众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风骤起,内山一带风力更猛,许多杉木被乔得断尾齐腰。第三天,祖师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诺言,任凭祖师砍伐。祖师先砍其中大材,投放于水落石出沟中,悠然返岩。刹那间,水沟口的杉木不见了。小沙弥诧异万分,先后从孔眼内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盘算着建造岩寺的横梁大柱已足够,情不自禁地叫道:“够了!”话音刚落,第十根刚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来了。直到如今,方鉴塘的孔眼中还露着大杉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裂竹:法门外翠竹丛下崖石上阴刻隶书“裂竹”两字。字径高0.8米,宽0.50米。传说宋代有一孕妇谐岩进香,步临竹下将娩依翠竹而生下婴儿,竹即被裂揽护。目后此子金榜题名,有古诗赞裂竹曰:“凌霄翠竹两三枝,忽遇妊人乃裂之,劲节长留君子德,如闻弹蔗起惊疑”。

      清水法门:离开蓬莱祖殿昊天口,沿台阶拾级而下,不一会儿就到了法门,法门类似于佛教寺院的山门殿,内中供奉承赵、王、苏、李四位护法神,传说他们原是山鬼,被祖师心伏为护法神,他们法术高超,协助祖师驱邪镇妖。



      蓬莱祖殿:蓬莱祖殿依山临壑坐落于蓬莱山主峰右侧一状如雄狮的狮额上,为清水岩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遗迹。它依山临壑,外观呈独一无二的“帝”字形楼阁式结构,七妙地将人工建筑与自然岩壑融为体,古典雅,轮奂轮闰正殿为重檐山顶的楼阁式建筑,由昊夭口、祖师殿、释迦楼三部分组成,大殿两侧有檀樾厅、观音厅、芳名厅、斋房、客舍等等,鳞次栉比,相传共有九十九间。蓬莱祖殿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建筑风格以及雕技术、装外饰工艺方面都颇具特色,急剧鉴赏与研究价值,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间天上:民国时期文物古迹。碑在清水岩寺左崖石壁上,阴刻着颜楷“人间天上”四字,字径约1米见方。上款“清水岩”,下款“益阳王道纯”。王道纯,1946年安溪县县长,来岩览胜留题。
      狮喉:祖师殿后有一块巨大岩石,形似巨狮之首,释迦楼就建在“狮头”下方有石,形似狮口,可容数十人。狮口内还有圆每径近二尺的孔穴,俗称“狮喉”。“狮喉”内泉水涓涓,清风徐黎,犹如雄狮喘气,传说此洞穴直通泉州。





      佛移石:2011年6月17日上午十时许,蓬山大雨,祖殿左侧一石随流而出,直坠法门内行人而去。尔时殿前金亭冲出一股浓烟,于殿左侧禅房之上与坠石相撞,石随之左拐,落于禅房左侧楼顶。此时,众人见殿中祖师金身额有细汗,始知祖师显灵移走坠石,护佑信众,遂称此石为“佛移石”,以昭祖师佛法无边。

      禅房......





      祖师殿内......







      好像开元寺里的飞天斗拱......

      清水祖师是蓬莱清水岩寺开山祖和主祀神,从这里分炉到各处的清水祖师殿,都称蓬莱清水岩为“祖殿”。这便是“蓬莱祖殿”的缘起。蓬莱祖殿是全台清水祖师庙的祖殿,世界的分炉都是蓬莱的分炉。

















 







 





 

      真空塔:相传祖师在岩圆寂,乡人将其葬于岩后,筑塔亭覆其上。初无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乡人以祖师生前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
      窥天古樟:真空塔左顶,有一棵断去尾梢的古樟,高约法10米,外围约6.6米,树心空洞,直径约1.86米,数人盘坐于树洞之中可窥视苍穹,其妙不可言喻,俗称窥天古樟。更令人惊的是,空心古樟树木逢春竟长出二根新技,生机勃勃,又称“母子树”。
      试剑石:在窥天古樟不远处,有块传说清水祖师宝剑削去一半的岌石,名试剑石。有诗咏道:“当日大师卓锡游,光芒剑气欲横秋;劈开此厂石分为两,凛凛冲霄射斗牛”。

      回程,儿子一头栽进了明信片中,无法自拔......

      三忠庙:庙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始建于何时,无考。原杞张巡、许远、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伍予胥请出,改祀四位忠英灵。历代相传,庙原祀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请出,将岳飞请入。从此“天下”的三忠庙就祀张巡、许远和岳飞。岩祀张巡为首。故曰张岩,山亦名张岩山。“宋元丰间,祖师于张岩之侧,另自营建清水岩,而将张岩迁在觉亭仑,并名为”三忠庙”。不知何时,庙中却增祀关羽,竟成“三忠庙四偶像”了。

      继续沿长廊下山......





 







 



 





 







 

      清水山门:清水山门一九九八年秋后新建,在洋中鹤前大桥头的上岩入口处。坊正中门高5.5米,宽4.00米,左右边门各高5.00米,宽1.8米,顶盖琉璃瓦,飞檐出水,总高达8.00米,庄严肃穆,堂皇矗立。石坊刻着中国佛学院教授、书法家虞愚先生题写的牌额和“拜参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对联。坊上边柱镌刻楷写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爱琛所书。
      多少车呀......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