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溪·凤山(城隍庙和东岳寺)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溪·凤山(城隍庙和东岳寺)
安溪城隍庙

      安溪凤山的城隍庙是比较有知名度的名胜古迹了。大清早来到这里,门票5元......

      安溪城隍庙是福建省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城隍妈。庙宇原建于县治东(城关富民街安溪县实验小学内),今有旧庙与新庙各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富丽堂皇,香火四时鼎盛,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均有较大影响。
      一千多年来,安溪城隍庙历尽沧桑,几经修葺,几经重建,几经迁址,现存建筑为清初遗物。 据史料记载,位于城关富民街县实验小学边的安溪城隍旧庙,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五月二十八日,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四月十五日竣工。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邑人陈贞德重修;成化八至十五年(1472-1479年),知县谷延怡、吴英再修,典史蔡珍增建后堂三间;嘉靖十八年(1539年),知县殷楘、典史邹奇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庙宇毁于倭,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知县蔡常毓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谢宸荃重修前后殿宇;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戎式弘重修,知县曹鑛续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县曾之传新建后堂住持方丈室;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何隆遇铺砌拜亭前石坪;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庄成重修。
      旧庙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规模为五进四天井。大门外有水井一口,泉甘水洌,供民汲用。大门内一进左右有连接盖顶的两房,中留人行通道,如果两房间铺以木板,则可作为朝北内向的戏台。步过大门,即达庙内大埕,埕两边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阴,让人感受清凉爽气。二进为两厢,分立塑像,其左厢为稽查、考功、赏善三司,右厢为速报、地狱、罚恶三司,其塑像魁梧雄伟,令人敬畏。三进为正殿,前含拜亭,后连寝舍,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式,抬梁架,彻上露明造;殿外有盘龙石柱,雕琢精巧,灵活壮观。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为透孔金饰圆形棂窗,雕梁画栋,庄严瑰丽;殿中供奉城隍伯主正身,座后则立有高大的城隍伯主镇殿塑像,黄袍金冠,端庄严肃,令人肃然起敬。殿堂外翼有东西两厢,各有宽阔走廊,其东厢吊挂大钟一口,钟下塑直符使者,后立护法韦驮、阳判官;西厢安架大鼓一面,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阴判官。两廊有门通第四进大埕,厅上奉城隍伯主及夫人并坐塑像,俗称城隍妈厅。厅后第五进为僧舍。整座殿宇庄严大方,绿瓦盖顶,屋檐翘脊装饰以双龙抢珠,衬以人物、花草,五彩鲜艳。庙中挂满溢美楹联和匾额,更显殿宇之古朴,令人崇尚。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兵团副团长邱秋星派兵进驻安溪城隍庙,城隍伯主正、副身塑像被迁出,暂奉祀于县城北街隘子头民舍,其余诸神塑像被拆毁。民国32年(1943年),因官方基建,隘子头城隍临时庙宇需拆迁,由承建者另行择地于北门桥边建一厅两房及下落作为庙宇,并于同年迁入。1953年,城隍伯主正身迁入东岳寺东厢奉祀,并于1985年又迁入东岳寺檀樾祠奉祀。1958年和1986年,旧庙的第一殿和第五殿先后被教育部门拆建为宿舍, 今旧庙的建筑物仅存二至四殿。1988年12月,安溪城隍庙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月16日,在旅居新加坡侨亲陈美英女士倡议及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择地于东岳寺东侧,依照原庙规制,兴建安溪城隍新庙,并由陈美英女士独资兴建一至三殿。新庙重建工程于1992年1月5日完工。此后,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两地侨亲捐资续建四、五殿,继而又有诸多分炉及信众陆续捐建配套设施。

      在其他的城隍庙中没有看到过这种结构呢!这些被供奉的人物都是谁呀?......





      安溪城隍新庙与东岳寺并肩联臂,为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兴建,南北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殿面宽五间,辟三门,檐口辉绿岩龙柱,门堵、窗棂分别以青白石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双狮抛球、狮凤牡丹、松鹤莲荷、竹鹿等图案,屋架构件,如吊筒分别透雕花竺、垂莲、嫦娥奔月、吹箫引凤。第二殿为城隍殿,重檐歇山式,彻上露明造,穿斗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前加拜亭。一至三殿内诸神像,均仿旧庙体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分别面向三圆棂窗,八爷、九爷伫立两旁。三殿为城隍寝殿。四殿为罗汉殿,奉祀观音佛祖。五殿为释迦殿,奉祀三宝世尊。全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脊,飞金走彩;雕龙刻凤,巧夺天工,其势更胜旧观。1999年1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城隍庙竖立文物保护标志。
      安溪城隍庙历史悠久,现存有诸多文物古迹。珍藏庙内的城隍伯主之印,据传系宋代皇帝所赐,玉质方形,边长7.5厘米,高5厘米,印文为“敕封清溪显佑伯印”繁体篆书,印座上雕有一头上有“王”字纹的卧蟾蜍,寓赞安溪城隍解理阴阳、灵显威赫之意。新庙门前挺峙的一对辉绿岩龙柱,原为旧庙所立,系出自前代名匠之手,神龙驾雾,精雕细作,维妙维肖。庙内现存“示谕”、“造船碑记”两块古碑刻,立石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由知县夏以槐撰。“示谕”碑长44厘米,宽70厘米,碑文为“安邑敕封显佑伯城隍尊神,理阴赞阳,每年季春,士民仿效古礼,设醮迎傩。”《造船碑记》碑长210厘米,宽110厘米,记载当年为解决每年春斋醮迎傩之资,置造溪船两条,自泉州运盐至安溪,并免收税费,“取其余息以为醮费”。
      城隍新庙的拜亭有一副古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传说安溪城隍伯主自宋代以来,由于曾为宋太后治愈顽疾,得帝赐御龙袍,又是邻近原五大县(即南安、安溪、晋江、同安、惠安)的保护神,护佑百姓免受旱、涝、风、虫、兽灾之苦,因此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赐金冠、龙袍、玉印,褒封显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赐“钦加普护清溪显佑伯”圣旨一道,而全省其他县份的城隍却无此殊荣,是为“八闽第一”、“五邑无双”。
      古往今来,风流名士有感于安溪城隍庙之灵秀,大发豪性诗情,留下不少名匾佳联。有明张瑞图题的“阴骘下民”,清知县叶绍芬题的“燮理阴阳”,黄宅中题的“是梦觉关”,李钰题的“保我黎民”,庄成题的“真英灵”等古匾;有明进士 秦钟震作的“为恶不灭,祖宗有馀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尽必昌。”清状元庄俊元作的“功德秀河山,前龙津,后凤麓,十八里归依福地;声灵昭纶 綍 ,东阳钟,西鳄鼓,第一长詹拜公门。”清庠生陈子瑞作的“神所凭依将在德;尔于幽独毋自欺”、“看彼世人诡谲心肠,莫怪此公吐舌;睹斯色相黑混面目,真令我辈惊心”等古联,也有“赏惩善恶因果有报;燮理阴阳判断无差”、“善恶报应,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进庙来,先自问平日所行何事;归家去,莫忘记今朝俯首通诚”、“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孽镜高悬,善心人不妨当头一照;影衾多愧,恶念者应怕有物潜窥”、“善恶到此难瞒,不必阶前多叩首;瑕瑜从来了彻,岂容台下细摇唇”、“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省悟;孽镜曾悬台上,但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等诸多劝善对联。



      历史上,官府均十分重视安溪城隍每年的春巡之事。清代,恭迎城隍,设醮(一种祷神的祭礼,后专指僧道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盛典,热闹非凡。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安溪知县夏以槐特立“示谕”碑。历年设醮之日,规定在上年腊月十六日在神前掷杯奉准,翌年二月初二日贴出文告,把日期昭示全县,规定不论晴雨都要设醮,次日迎傩(古时驱逐疫鬼的仪式)。每年做醮完毕撤坛,当夜12时由4位首人恭请清溪城隍伯主整顿衣冠坐上8座交椅。翌晨5时左右,由首人鼓吹恭迎出庙。古时候,仪式十分复杂。当队伍行进至县衙门口时,县令均摆好香案,亲自顶礼迎接;当队伍行进到南门巷口时,全队稍停,清溪城隍伯主换上法衣帽(即法官服装),然后由仪仗队排驾,鸣锣开道,鼓箫齐鸣,4个首人随八、九爷及城隍伯主入孔庙绕泮池一周;然后下南校场(刑场),主持僧人身穿袈裟、手带法器随行,到达校场时,即挥动手中法器摇铃,呼叫有冤之魂准予前来鸣诉;队伍绕行一周后,乃出场与等候在一边的民间大鼓吹、戏阵等队伍取县城街道巡游。巡游队伍一般于当日下午3时左右方进庙卸驾,再由主持僧人就四街各定若干人选,逐一进行投掷卜杯,获准杯者为明年新首人。此后,进行新旧首人交接礼仪,晚上再按路线巡游,由新首人负责工役、火把、灯笼,一般至夜10时许结束。
      传说中,清溪城隍十分显赫,灵验非凡。清乾隆版《安溪县志》有三处记载:一是“正德上章执徐(庚辰年,1520年)春仲甲申,吉水龚公令安溪之四月,忄心(悯)兹邑民,久罹虎患,乃焚文于城隍之祠,矢神必获。越翼日乙酉,果戮其一;越三日戊子,又戮其一,民胥神之。”时教谕邹鲁曾目击其事,特作《戮双虎赋》。二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二十八日,蔡寅率众数千突至安溪,正欲攻城,忽见有甲骑自东门出。蔡疑有援兵至,遂惊退。时共以为城隍显灵,邑令李钰大书‘保我黎民’匾额,并识其事于庙。”三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十一日,县民陈福挟仇将田主王益让杀死于后塘陇地方,屡审,坚不承认。邑令庄成斋戒沐浴,具牒亲祷于城隍神。翌日,带犯赴庙复讯,冤魂忽附于犯妻黄氏身上,向伊夫历历质证,并将凶器指出。福始俯首无辞,案乃定。观者无不称异。庄令题匾于庙,以纪其事。”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派出飞机轰炸安溪县城。人们发现天上有二只老鹰与飞机对垒盘旋。飞机投掷诸多炸弹,县城群众却无一伤亡。日机飞走后,城隍庙法事人员发现城隍公、城隍妈神像满脸汗滴,顿悟老鹰是城隍公妈的化身。消息传出后,各街头群众自发举行“犒众”之仪,敬献黄豆,寓意为神兵提供子弹,或让神明洒豆成兵,抵御外侵。灵应昭昭,惠及四方。
      晋江沿海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清溪城隍显圣保佑渔民”的民间故事。传说约百余年前的一天,晋江有200多艘渔船出海捕鱼,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小船,船中站立一位老汉,大声疾呼:“我乃清溪显佑伯主,特来指点汝寺,即刮台风,渔船须从速调头返航。”当渔船全部进港内后,大暴风雨突至,渔船安然无恙。为此,渔民中广泛传着“清溪城隍显威灵,警报台风事是真。渔船返航安无恙,众夸伯主保渔民。”的歌谣。自此,泉州、晋江、石狮、南安等沿海的民众除设坛崇祀清溪城隍伯主神位外,不少人还时常到安溪城隍庙焚香敬奉,祈求平安获福。不少地方还设立分炉,敬奉清溪城隍。
      新加坡也广泛流传有清溪城隍显灵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南进入侵新加坡。有一次,日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新加坡各地,各处一片废墟,而民国17年(1928年)自安溪分炉至新加坡的城隍伯主五舍公城隍庙之所在地,却丝毫未受到飞机的轰炸。因此,当地华侨、华人对安溪城隍伯主更加虔诚奉祀,并先后在韭菜芭、杨桃园构筑两座雄伟壮观的清溪城隍庙宇,至今仍香火鼎盛。而两地城隍庙每年组团到安溪城隍庙寻根,谒祖进香,祈求安溪城隍庇佑之举也成惯例。
      安溪城隍庙历经千年兴替,蜚声鹤远,著称海内外。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将香火带入台湾,嗣后分炉到台北、台南、高雄,直至全岛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台湾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庙分炉222座。新加坡亦有韭菜芭城隍庙和杨桃园城隍庙等分炉。自清代起,安溪城隍庙在晋江、南安、泉州、石狮等地有70多处分炉分别立庙供奉,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亦建有诸多分炉。每年各月,特别是五月二十八日城隍诞辰日,海内外信众均组团至安溪城隍庙进香、朝拜,参观访问,有效地增进海内外及海峡两岸情谊,促进历史宗教文化的交流。
      1994年10月,安溪县人民政府将东岳寺、城隍庙划归凤城镇人民政府管理,并建立东岳寺、城隍庙园林管理处及文物保护管理组,秉承爱国爱教、奉献社会的宗旨,积极提高城隍庙的文化品位,先后新建一批配套设施等,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城隍宗教文化在闽台文化交流和对外联谊中的积极意义,努力把安溪城隍庙建设成为一处民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一座联系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文化桥梁、一扇展现安溪侨乡现代文明风貌的窗口,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信仰城隍是一种以汉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深刻社会背景的文化现象。安溪城隍庙在闽南、闽台、东南亚均有分炉庙宇,在弘扬传统文化及对台、对海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增进两岸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等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安溪东岳寺



      城隍庙的西面,并肩而立的是东岳寺......

      东岳寺,原名东岳行宫,位于安溪县治北郊凤山山麓,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无考,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由邑令李铸重建。初为道观,奉祀岳帝。清末民初,又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成为道佛合一的寺院。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康、乾年间的遗物。
 
      寺院依山而建,高低有序,前后有两殿一阁。前殿供奉东岳大帝和两尊阎君塑像。左龛祀福、禄、寿三星君,右龛祀伽蓝尊王。殿后则为东西钟鼓亭。沿石阶而上可达后殿冯虚阁。殿前上挂“冯虚阁”匾额。殿中祀观音菩萨,背后则为释迦牟尼立体塑像,左右为文殊、普贤二佛;东西两侧则塑立高大的韦驮、坚牢二护神。殿左厢奉地藏王,右厢奉注生夫人。寺院的右侧隔巷为池头宫,奉青提夫人;再隔巷为集贤堂,以纪念刘乙、詹琲两贤士。堂前为莲花池,池中有亭。寺院的左侧隔巷为檀樾祠、释子寺。寺院后偏左为晦翁亭。寺院前两侧为山门。
      东岳寺景色幽雅,北背凤山,南面清溪,笔架三峰拱秀。俯览城郭,烟火云蒸;仰观山峰,晨夕霞蔚。由于东岳寺地处凤山胜境,古来多有名人涉足于此,留下诸多题咏和文物古迹,现寺中乃悬挂有明书法家张瑞图亲题“凤麓古刹”、“慧光普照”二匾。南宋理学家朱熹登临观赏,到此标题“凤麓春阴”,名列古代“安溪八景”之首。
      五代高士刘乙、詹琲喜欢凤山蓝水,曾隐居于此。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览安溪,登临凤山观赏,在此标题“凤麓春阴”,是为古代安溪八景之首。明天启建极殿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晋江人张瑞图题“凤麓古刹”、“慧光普照”二匾,悬挂于殿内,寺内还镌刻有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具有较高文学观赏和研究价值。其晦翁亭柱上有南宋朱熹所题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寺院中有明黄凤翔题的“千家烟火连云渺;一片溪山带月横”;有清武状元黄培松题的“鼓震钟鸣,普醒众生尘幻梦;山明水秀,全彰古佛法王身”等。千年古刹已成为人们朝圣、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东岳寺楹联
      谁言悦口是轻肥?独酌鹅儿瞰翠微。名利薄于青纸扇,羊裘暖甚紫罗衣。
      心随倦鸟甘栖宿,目送征鸿远奋飞。击壤太平朝野客,凤山深处觅光辉。
      地以人重,人以地胜。历代以来,东岳寺“结构爽闿,邑人多游焉。”名士墨客" 因景写怀,壁间留韵,有金玉其音者,自堪藏之名山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览安溪,登临凤山观赏,在此标题“凤麓春阴”,是为古代清溪八景之首。明天启建极殿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晋江人张瑞图题“凤麓古刹”、“慧光普照”两匾,悬挂于殿内,为寺院增辉添色。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今祥华乡美西村)人、刑部左侍郎詹仰庇返乡归隐后,曾与同朝为官的晋江人、礼部尚书、明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黄凤翔及太守林云程等好友同游东岳寺,并留下诗曰:
      登东岳题凭虚阁
      玉殿香飘翠影浮,东岩真气乱峰头。千村烟火孤云晚,百雉山城万树秋。
      大岭霞残飞过鹜,清溪天净舞潜虬。盘桓且醉今宵月,况伴神仙太乙楼。(詹仰庇)

      崔巍飞阁散秋晴,把酒凭栏近太清。箫鼓声高催落照,郊原望尽俯孤城。
      千家烟火连云渺,一片溪山带月横。自笑老来身不系,良辰胜赏却关情。(黄凤翔)

      入座青浮佛阁虚,山光长护白莲居。清溪缥缈慈航渡,宝篆氤氲劫火余。
      蝉咽秋声催落木,鸟啼菩树说真如。平畴万井村烟霭,知是宰官化日舒。(林云程)
      明刑部郎中、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进士秦钟震在安溪有许多好朋友,多次游历安溪,并留下“清溪八景回文诗八首”等诸多题咏,兹选录两首如下:
      凤麓春阴(清溪八景回文之一) 
      阴晴幻貌山环郭,日出啼禽春水麓。深涧流云抱石眠,林芳隐凤标灵岳。
      九日登凭虚阁得登字 
      每逢佳节喜高凭,虽复望游不厌登。溪上云峰秋我老,尊前骚雅旧吾朋。
      敲残钟磬空林月,挂剩烟霞古壁藤。况值山城疏警柝,茱萸一插话孤僧。
      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户部郎中李凤鸣留下《题凭虚阁》一诗:
      蹑屐攀藤过,烟霞祗树林。俯城寒漏彻,到处白云深。
      如是风清梵,朅来月涤襟。无人贤度辈,解道净莲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任的安溪知县庄成在此留下两诗:
      登冯虚阁 
      杰阁登临瞰一城,每逢休沐寄闲情。香风拂槛花争笑,宿雨归云鸟弄声。
      俯视千门游化日,遥瞻四野布春耕。坐来渐觉尘心净,蓦地疏钟到耳清。
      朱文公标题清溪八景名目——凤麓春阴 
      公余许我一登临,郊外青山惬素心。最喜半寒兼半暧,护花天气是春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出任安溪知县的宋应麟亦以《登凭虚阁》为题留下诗曰:
      公暇叩禅关,登临尽日闲。斜阳沉远树,倦鸟落山空。
      佛榻香烟合,僧廊曲水环。坐深归思促,袖得白云还。
      明代的“每岁仲春望日,令有劝农之典,在凤麓之郊。”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出任安溪知县的汪瑀留有《东岳劝农》一诗:
      四阳初动鸟催耕,税驾东皋戴晓星。馌饷私田泥滑滑,筵开官阁雨冥冥。
      莺啼隔叶怀音好,柳拂高堤照眼青。日暮何当髦士集?春风桃李醉翁亭。






安溪廖公祠

      下山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处建筑——廖公祠。廖公祠,现称“廖长官纪念馆”,位于安溪凤山南麓。
      廖公名俨,唐大顺中小溪场(今安溪县)长官。招集流民,有功于地方,邑人怀其德,于五代后周显德(954~960年)中,邑令王直道偕邑绅建廖公祠于邑署大门内西侧崇祀。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王植偕廖氏裔孙修葺,时任翰林院庶吉士、邑人李天宠撰《重建五代长官廖公祠特记》,颂廖公开发小溪场之功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庄成偕廖氏裔孙拓建,翰林院编修、邑绅李宗文撰碑记。之后,廖公祠历经沧桑,祠已圮废。
      旅外乡贤廖荣光追思祖德,倡建廖长官纪念馆。其子苑生承父遗志,首捐巨资,海内外乡贤及廖氏宗亲热烈响应,踊跃捐资。择址凤山南麓,1992年冬开工,1994年秋主祠竣工。祠坐西向东,规制仿古,宫殿式建筑,三进布局,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颂前徽,亦资揽胜。主祠中门镌联曰:“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左门:“丹心扶社稷,铁骨护河山。”右门:“奠定开场绩,领先建县功。”县长陈长昭作重建廖公祠碑记。1996年旅居新加坡族亲捐建山门,2000年县人民政府建安溪凤山碑林及长官颂碑,廖公祠建委会建芳名亭。至此,廖长官纪念馆全部完工。杨成武题书馆名。

      廖俨——史载开发安溪第一人:安溪置县以前,廖长官(廖俨)率流民开发小溪场,奠定以后置县的坚实基础;现安溪还留存有与廖长官相关的廖氏宗祠、廖长官纪念馆、“乌鸦墓”、灵著庙等文物古迹,各种史料中亦有其史迹的记载。“县志叙官推第一,溪场著绩属开先。”说的是在安溪置县前,廖长官在小溪场期间,“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的功绩。故民间有“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
  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李光地侄子)云:“安邑开建自五代中,始为县令者詹公也,而其先则有廖长官。”詹公乃詹敦仁,是安溪第一任县令;廖长官名廖俨,是开发安溪第一人。两人于安溪有“监场设治”之功,为念二人功绩,五代后周显德年间,邑令王直道偕邑绅于县治(县衙所在地)之东建詹公祠,其西建廖公祠。如今二公祠已毁,新的纪念馆搬迁至安溪东岳寺附近,仍分列东西两侧。
      廖俨(845-962年),字端庄,民尊长官。原籍河南光州汝南,唐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
      《泉州市志》载:“在小溪场期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百姓奉之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云:“安邑开建自五代中,始为县令者詹公也,而其先则有廖长官。”其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因唐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弑唐昭宗及哀帝,深为愤慨,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乱入泉州,隐于小溪场(今安溪)。
      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遂奉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上司曾欲赐土地,他自认为“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敬谢不受。在唐中和四年(884),小溪场有父老姓安名宁,善捕虎,为民除害,乡人崇敬。廖俨任长官时,于治所东南三里(今城厢镇圆宅村埔□)建“灵著庙”,塑像以祀。
      廖俨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八月十五日卒。后人思廖俨功绩,塑其像置于“灵著庙”,与安宁同祀。并在县署内建廖公祠崇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庄成重建‘廖公祠’于县署头门内西端。1990年后迁建于东岳庙西旁。廖俨墓在永安里埔□乡,土名“乌鸦墓”。安溪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公布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俨生逢国家由盛转衰、疆域四分五裂、中原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个年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正是儒、佛、道三大教派由冲突鼎立转为合流互补,儒家思想基本上确立其主导地位的年代。廖俨到安溪后,不仅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影响,组织族人开发建设安溪,而且在开发建设安溪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直接传播、教谕给当地族人。因此,客观地说,廖俨对于安溪的贡献,远不仅仅在于经济上开发建改安溪,政治上为安溪置县打下良好基础,在儒学精神的文化传承方面,其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强调积极入世、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儒家思想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廖俨进入安溪后,仍孜孜以求,以开发建设安溪、造福当地百姓为己任,组织乡民,开疆拓土,督造城池,发展生产,布施教谕,兼善天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这种积极入世思想对后来安溪的儒学仕子或多或少都产生过影响,无论是后来主持安溪县政的詹敦仁、王直道,还是张读、李光地等安溪籍巨学鸿儒,都撰文纪念过廖俨。儒学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认为个体的道德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廖俨的一生看,他基本遵循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在开发建设安溪“颇著功绩”后,上司欲赐土地,他自认为“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敬谢不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儒家义利观,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甘之如饴的态度和襟怀。重人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作为一名通过开科入仕的开明官宦,廖俨在为政过程中,自然而然也把这种重人伦的理念带入政治,并用以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在开发建设和治理小溪场过程中,他坚持“仁者爱人”,确信“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做到爱民如子,博施仁爱,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解民之忧,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身体力行、注重实践是儒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廖俨一生,三进安溪,从奏请朝廷设置小溪场,到招徕流民,开垦土地;从上书建城,到选定县治,督造城池;从遣戍置将,弥患安民,到发展生产,布施教化,无不都是他强调笃行、注重实践的生动体现。
      儒家精神和中原先进文化在安溪扎根、融合和衍化,离不开廖俨,这为后来有安溪特质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由于山多林密,平地狭小,对外交通不便等原因,造就了安溪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勇于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儒家思想文化特别是笃行实践精神的熏陶和浸染,使有安溪特质的文化品格更趋丰满和完善,使安溪人的文化心理素质既体现出质朴、敦厚、谦恭、刚毅的特点,又具有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以及“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鲜明个性。
      史料记载,安溪县,原名小溪场、清溪县,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但由于地广人稀,少经开发,到唐代时,仍属南安县地。中唐以来,泉州等地开发繁荣起来,小溪逐渐成为沿海和山区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唐咸通间,泉州刺史崔戳,请析南安县西乡置场未就。时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廖俨,奏请唐朝置小溪场获准,廖俨遂带领族人,招徕流民,披荆斩棘,发展生产,短短几年,“小溪场政事顺成,民享安乐,人口逐渐稠密,成为天然的集镇”。于是他又上书皇上,建议在小溪建城,并亲自选定状如“降凤饮津”的凤冠山南麓建置小溪县治。这就是“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的凤城。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