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国庆洛阳行——洛阳博物馆·汉唐陶俑展

$
0
0
2016国庆洛阳行——洛阳博物馆·汉唐陶俑展
      《汉唐陶俑展》展出400余件洛阳的出土历代陶俑,集中展示汉俑的古拙、晋俑的拘谨、北魏陶俑的清秀、唐俑的丰美,较系统的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陶俑:作为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俑像,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与秦代兵马俑相比,汉代俑像则主要塑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动活泼。
      西汉早期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汉代俑像种类很多,主要以陶俑为主,另有铜俑,玉俑,石俑,木俑等。石俑四川出土较多。青铜雕塑以主要以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为代表,陶俑则以甘肃,河南,河北的为代表。其中最受人称赞的是东汉的说唱俑。真实地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感情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忘我境界,极富戏剧性的神情,堪称写实主义的杰作。
      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的俑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朴拙的风格,奔放的气势构成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彩绘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西汉俑完整的不多,有些惨不忍睹。完好的表情和动作也不怎么生动。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只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因此没怎么记录它们的形象。
      是狗熊吧,好像......

      东汉的说唱俑:真实地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感情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忘我境界,极富戏剧性的神情,堪称写实主义的杰作。







      彩绘陶舞俑、彩绘陶俳优俑、彩绘陶抚琴俑: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彩绘陶杂技俑: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彩绘陶乐舞俑: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晋陶俑:仍以陶质为主。南方开始出现青瓷质的俑。洛阳地区的西晋墓中,陶俑形成固定的组合,包括着甲胄的武士俑、牛状镇墓兽、牛车和鞍马模型,以及男女婢仆俑。湖南长沙西晋墓,除陶俑外还有青瓷俑,有数量较多的出行仪仗俑,包括盛大的骑吏和鼓吹行列,以及大量手持刀盾的赤足步兵。
      西晋俑仍以陶质为主。南方开始出现青瓷质的俑。洛阳地区的西晋墓中,陶俑形成固定的组合,包括着甲胄的武士俑、牛状镇墓兽、牛车和鞍马模型,以及男女婢仆俑。湖南长沙西晋墓,除陶俑外还有青瓷俑,有数量较多的出行仪仗俑,包括盛大的骑吏和鼓吹行列,以及大量手持刀盾的赤足步兵。较突出的是双人对坐执笔、简书写的文吏俑。造型拙稚,比例不调,显示出地方特色。



      彩绘陶持盾武士俑:西晋(公元265-316年)







      彩绘陶侍俑:西晋(公元265-316年)

      彩绘陶男仆俑:西晋(公元265-316年)





      南北朝陶俑:西晋以后南北分立,俑群也形成不同的特点。在北方,从十六国时期起,开始出现反映人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的“甲骑具装俑”。北魏以后,随葬陶俑的组合日趋固定,大致可分3组:1、镇墓俑,包括两个蹲坐状的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两个形体高大的按盾甲胄武士。2、出行仪仗,包括骑马的鼓吹乐队、甲骑具装、步行的属吏和仪仗队,还有持盾或背有箭菔的士兵,以及鞍马、骆驼、驴、牛车等模型。3、家内奴仆,包括男仆女婢,歌舞和乐队等。江南的东晋南朝墓,大致沿袭西晋传统,随葬陶俑数量较少,一般只有男仆女婢各1个,有时还有牛状镇墓兽和牛车、鞍马模型,牛车上或放置带三蹄足的凭几。没有着甲胄的武士俑,服饰和风格也与西晋不同。





      彩绘陶武士俑:北魏(公元386-534年),1989年洛阳孟津县北陈村出土



















      绿釉骑马帷帽女俑: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好时尚的装扮啊......





      彩绘陶女仆俑: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竟然还有女士坤包......

 











      彩绘陶女仆俑: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2001年洛阳市纱厂西路出土

      2005年4月,洛阳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包括陶俑、陶瓷器等的北魏文物百余件,从所获得的墓志来看其属北魏重臣杨机所有。杨机,字显略,祖籍秦州天水冀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卒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杨机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二十四岁入仕,三十三年间历任仕魏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修等朝。杨机被高欢杀于洛阳永宁寺,他的死是北魏以高欢和宇文泰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互相残杀的结果。























      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唐代(公元618-907年),1988年洛阳市偃师县政府招待所出土。
      出土时间:1988年
  出土地点:偃师市柳凯墓
  文物年代:唐代
  规格:俑高约45厘米,马高约50厘米
  价值:它证实了早已失传的舞马技艺的存在,反映了生机勃勃的盛唐景象。从艺术角度来说,它是力与美的统一、动与静的和谐,为我们营造出无限深远的意境。
  在奥运会马术“盛装舞步”的赛场上,那些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的马,随着指挥和音乐的节拍,秀出各种漂亮的舞姿,给人一种高雅的享受。
  其实,在我国唐代早已有规模宏大的舞马表演,而且舞姿难度远远超过现在的“盛装舞步”!
  那么,这些舞马在表演时是怎样的场景?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训练?它们最终的命运又如何?从洛阳博物馆展出的一组唐代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身上,我们或可知其一二。
  秀舞姿
  马儿能在卧榻上表演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某年八月五日这天,天尚未明,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兴庆宫宫门缓缓打开,一队披金甲、着绣袍的骑士举着旗帜鱼贯而出,分列在兴庆宫勤政楼前的广场上。
  紧接着,宫廷乐队、穿着锦衣的宫女、王公将相甚至唐玄宗都进入场内,无数百姓呼朋唤友、扶老携幼也汇集到这里。一时间,整个广场人头攒动,彩旗飞舞,锣鼓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就要在这里上演了。
  一场场精彩的杂耍、一部部盛大的歌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最后出场的,是压轴节目:舞马表演。
  只听一阵马蹄轻响,闲厩使带着100多匹披着文绣、挂着金银装饰的舞马,分两队而出。跟在它们后面的,还有数十个穿黄衫、系玉带、相貌俊美的少年乐工。
  各就各位后,乐曲声响起,“工作人员”迅速搭起三层板床,只见这些舞马随着音乐的节拍,鱼贯登上板床,或奔驰往来,或旋转如飞,引来阵阵喝彩。
  精彩还在后面:不一会儿,一个大力士高举一张卧榻步入广场中心,一马立在卧榻上。音乐声起,这匹马应节起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在狭小的卧榻上秀出各种舞姿!
  最后,也是舞马表演中的点睛一幕出现了:只见这些马都口衔酒杯,随着《倾杯乐》的乐曲整齐划一地舞动起来。舞到最后,不仅观舞的人醉了,马亦醉了——它们后肢曲坐,前肢直挺,蹲踞在唐玄宗面前!
  驯舞马
  为给唐玄宗拜寿
  上述场景并非杜撰,而是史书中的真实记载。精心设计的“舞马醉卧”这一幕,又是为了什么呢?
  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代《舞马词》共有6首,这些词不仅描述了舞马的精彩场面,可能还在舞马时被谱曲进行演唱。其中一首中有“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的句子,说明当时舞马演出的目的,就是为皇帝祝寿。
  八月五日这天是唐玄宗的生日,唐玄宗以他的生日为“千秋节”。“千秋节”这天,全国要放假3天,其间群臣向皇帝献万寿酒,不仅王公贵戚要来祝寿,坊间也要摆寿酒宴乐。
  为了与民同乐,本来就十分喜欢大型文艺演出的唐玄宗,就在兴庆宫前宴群臣,设百戏,让百姓们观看。
  而舞马表演,则是百戏中最著名、最精彩的节目。
  那么,这些舞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任静华说,这些马都是塞外进贡而来,唐玄宗接受这些贡品后,分成左右两部,让驯兽师进行训练、教习,训练成功后就用于表演。
  她说,用舞马表演来祝寿,也表明了唐代对马的喜爱。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有游牧民族的血统,又靠武力统一天下,加上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侵袭,战争频繁,尚武精神贯穿整个唐代。马身上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奋进的精神,与唐代的时代精神相合。因此,唐朝历任统治者都爱马,唐代艺术品中的马,内在充溢着遮盖不住的劲力,仿佛在述说强盛大唐的骄傲。
  巧定格
  “较量”时的瞬间之美
  这些贡马无一不是马中翘楚,它们心甘情愿来为人们表演做秀吗?从洛阳博物馆馆藏的这组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答案:不愿意!
  1988年,在当时偃师县政府招待所建设过程中,唐人柳凯之墓重见天日。柳凯,河东南解(今山西)人,曾任光州定城(今信阳潢川)县令,殁后与夫人裴氏合葬于偃师。这套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在该墓出土时,就引起了在场考古工作者的由衷赞叹:彩绘陶马鞍鞯(音jiān)及佩带俱全,右前腿曲肢高抬,左前腿斜立蹬地,两条后腿弯曲,三蹄紧扣于地,重心向后发力。那内勾的马头,张口嘶鸣的样子仿佛在尽力挣脱缰绳的羁绊。
  而驯马者也不示弱,他头戴幞头,衣袖挽至肘部,右手握拳似乎正执缰绳,左手五指伸开,身体侧斜,双目圆睁,扭头向右看马,作呵斥驯马状。
  人马对视,相互向后用力,一场“较量”被凝固在瞬间,马挺立不前的姿态和人矫健敏捷的动作表现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俑和马的筋骨、肌肉、服饰和鞍鞯都雕琢精细,尤其是俑的右臂用力拉扯缰绳,筋腱鼓起,非常富有力感。
  在这场对峙与僵持中,既有人与马力的较量,也有马的刚烈雄健与人的敏捷稳重之神态交流。
  回想舞马的场景,这匹马最终没能摆脱被驯服的命运,但是在这一刻,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已显得不重要了,我们所能体会的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享受,是一种静与动的美妙和谐。
  留遗憾
  舞马驯养技术失传
  这些为唐玄宗带来欢乐、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舞马,最终命运却十分悲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自然无人顾及这些舞马。
  首先得到这些舞马的,是安禄山。曾见过舞马的精彩表演的安禄山将其带回范阳,自个儿欣赏。
  安禄山败亡后,他手下的大将田承嗣得到了这批马,但是他不知道这些经过特殊训练的马有“艺术细胞”,将它们当作战马来饲养。
  一日,军中有人奏乐,这些马习惯性地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军中的养马人被吓坏了,以为这些马着了魔,就连忙将情况报告给了田承嗣。
  田承嗣也慌了,命手下人使劲抽打这些马,想让它们安静下来。可是因为音乐声没有停,这些马在皮鞭下仍然不停地舞蹈。田承嗣见状,下令把这些马全部杖毙。
  随着这批舞马的死去,舞马的驯养方法也渐渐失传了。到后来,人们对《舞马词》中的描写甚至产生了怀疑,认为那可能是诗人的想象之作。
  但是,1970年,陕西省出土了一件鎏金银质壶,壶体两侧有生动的舞马表演图案。随即,洛阳出土的这组陶俑,更是再现了舞马训练的场面,证实了盛大的舞马表演真的存在过。
  只是如今,我们只能从词作、史料和这些文物中了解舞马的风采和神韵了。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4

附:陶俑简介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多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世界上最著名的陶俑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特征与鉴别: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将目光转向陶俑,他们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锈,或用白芨(中药)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数十次,与真陶俑难以分辨。鉴别真伪,主要观察土锈,古代陶俑必有土锈,且与原物凝结一体,难以刮掉。作伪陶俑则轻易可去除。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陶俑基本上全部出土于中国北方。目前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的陶俑,当属山东、山西、河南3省春秋战国墓葬所出土者,一般形体较小,仅高4-10厘米。
      山东省临淄郎家庄1号墓,在墓内主室周围有17座陪葬坑,在陪葬坑的死者随葬有成组的小型陶俑,但该墓主室的填土中还埋有人殉。这种人殉和陶俑同出一墓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处于开始用俑的初期。该墓的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出土的陶俑制作粗糙,火候很低,所以出土时多已残损。它们的形体很小,高仅10 厘米左右,只具有大概的轮廓,缺乏细部刻画。为了模拟真人,曾在俑头上用墨勾画眼眉,衣服上施彩绘,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仆伎乐等形象。
      时间稍晚的作品,还有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陶俑。它们的形体更小些,身高仅5 厘米左右。例如在14 号墓发现有18 件小陶俑,男女具备,造型极其简单,仅有轮廓。身体上制作时留下刀削痕,全身涂朱。它们也可能是奴婢形象,其中一人还背负着一个小孩,是一件特殊的作品。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40 号墓有战国晚期陶俑两个,系捏制而成,面部丰满,涂朱色,冠涂黑色。
      这些陶俑虽然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国早期陶俑的珍贵实物,对于雕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西汉:西汉,为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富有韵味。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陶俑,承续隋唐传统而又有变化,对两宋陶俑在制作手法、题材内容有深刻影响,在陶俑发展史上处于承上启下过渡时期。公元907年,拥有重兵的唐朝藩镇将领朱温,废掉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大割据时期。各国拥兵自重,为争夺土地、人口、财富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亡。五代十国时期的陶俑,考古发现有:南京南郊牛首山南唐李璟墓陶俑、成都金牛区青龙乡后蜀孙汉韶墓陶俑、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陶俑、福州城郊莲花峰刘华墓陶俑、福建永春墓陶俑、江苏苏州七子山吴越国墓陶俑。南唐李璟墓与闽国刘华墓皆为五代十国时期帝王、皇后墓,其出土陶俑,在数量、大小、制作技巧上,都代表了当时陶俑制造者的最高水平。其特征如下:
      第一,五代十国时期陶俑,总体风格上基本沿袭唐俑余续。但由于时代变迁,文化氛围相异,二者之间仍有纤细不同。唐俑精神饱满,充满健康向上的青春活力,五代十国时期陶俑,纤小细弱,缺乏内在生命力。
      第二,五代十国时期陶俑在具体塑造手法上,有独到之处。俑分捏塑与模制两种,但其五官、服饰都是用刀精细刻划而成,较模塑更加准确生动,特别是对衣服线条的刻划,质感较强。此一时期陶俑面相虽丰润圆满,有唐俑余韵,但神情渐趋严肃、呆板,侍立俑等五官僵直,缺少曲线变化。衣服中胡服日趋减少,但唐代妇女盛行的广袖大衣,抹胸,云肩,仍是时人喜欢的流行服饰。冠帽丰富多彩,远胜前朝,仅上述李璟、刘华之墓,冠帽便有道冠状帽、莲瓣状帽、方形小帽、幞头、风帽、胄形帽、“王冠”形帽、僧帽、角状帽、筒状帽等多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装扮。女俑发髻高耸,脑后多插簪饰物的小孔。男俑中的众多冠帽,以方形帽最多,它奠定了北宋以后陶俑以方形帽为主流之基础。
      第三,陶俑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为李墓墓中的男女优伶舞蹈俑,头戴高冠,身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头部与身体比例虽不科学,但其面部表情生动、传神,反给人新颖独特之感。而这一题材本身,也反映出南唐艺术繁荣,歌舞升平之景象。
      应用:古代用来陪葬的陶制塑像。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方面应为墓出的器物可以保真而且陶俑大都是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情况,如陶俑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甚至体态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古时没有照片,录像,陶俑就是反应历史的一种方式。秦始皇兵马俑又开始了新的发掘,就体现了陶俑的重要意义。艺术价值,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制陶水平等;历史研究价值方面,包括中共制陶史的发展情况,陶俑的装束反应但是人们的衣着,社会各阶层的历史面貌,还可以为研究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提供资料等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