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东山石窟·万佛沟

$
0
0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东山石窟·万佛沟

      万佛沟位于擂鼓台的北面,是一条东西向的山沟,因为沟壑北侧佛龛密集,造像众多,所以称为万佛沟。它是龙门石窟从盛唐到中、晚唐时期的一个造像中心,大约占了龙门唐代造像的20%左右。其中最主要的窟龛有救苦观音龛、“东山第一窟”高平郡王洞、白居易的“西方净土变”佛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精舍等。



      龙门石窟·西方净土变龛:西方净土变龛在万佛沟北崖偏东处,位于千手观音窟与千手千眼观音龛之间。该龛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中部刻一身结跏趺坐佛,施转法轮印,身着通肩大衣,身后刻有圆形头光与背光,坐于一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之上。主尊两侧各有一身夹侍菩萨,均呈半跏趺座,身饰披巾,璎珞,头后刻出圆形头光.在—佛二菩萨之间及其两侧,分别夹有上下两身。
   坐菩萨,姿态各异.主尊佛的背光表面刻有缠枝卷云莲,莲上托着卷云纹,纹上刻出空中楼阁,楼阁两侧刻有许多乐器.在东侧楼阁之下,刻有三身佛坐像,身下有流云纹,呈驾云飞动之势.东端还刻出宝幢、幡、与仙鹤等.下段,分为三层.上层,现存有三身游戏坐菩萨,一身立菩萨与东靖一身似为比丘的形像.其间,有两身被盗凿,一身残毁,估计原应共有八身像.中层,仅在中部有一些小的游戏菩萨,现存有七身.下层,中部被盗凿,现存有一身舞者,五身伎乐.伎乐所持乐器能辨识者有阮咸、萧、钹、笛等.两侧原各有四身站立的供养菩萨,现西侧有两身被盗。龛的东侧壁雕有一身力士,西侧壁已残毁。
      据说这一佛龛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他晚年笃信佛教,是净土宗的信仰者,并出资雕造了这一佛龛——净土宗无疑是唐代最能吸引民众的一个佛教宗派,《十六观经灵异记》就记述了白居易当年造龛的发愿:“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佛龛开凿于唐武后至玄宗时期(684-756年),画面构图依《阿弥陀》、《无量寿》二经雕刻,描绘的是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

      龙门石窟·千手千眼菩萨龛:千手千眼菩萨龛位于西方净土变龛东侧不远,为一露天摩崖遣像龛,龛高2.37米,宽1.77米左右,龛内中央高浮雕一身观音立像,身体呈直立姿势,头顶束有高发髻,发髻中部有化佛装饰.面部较扁,宽额,两腮及下颊处较尖.长眉弯曲,眉脊略突起,眼似鱼形,眼角细长,在眉间刻出一眼,呈倒竖状。鼻嘴均残。上身袒裸,下身着裙,长发披于肩部,身体装饰有披巾、缨络。在身体两侧各雕六臂,有较强的写实感,均饰有腕钏,在十二只手心中各雕出一眼。此外,在龛内壁面以浅浮雕手法刻出千手,掌中各有一眼。
   万佛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依据《秘藏记》的记载所雕刻。而与伽梵达摩的以及智通、菩提流支共译的《千手经》的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有智、菩合译的《千手经》中所说的“面具三眼,体具手臂,掌中各有一眼”的形象,又兼有伽梵达摩《千手经》中的“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的特点,不同的地方,唯有伽梵之经中认为千手千眼观音像为面具两眼,而非三眼,并将左右各具二十手,改为了左右各具六手共为十二手。据此推测,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综合了两种(千手经)的特点而造出的,其中可能更多地依据了智、菩合译的《千手经》。
      千手千眼观音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身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观音龛开凿于中唐时期(760-859年),出自《千手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是佛教密宗所崇信的“七观音”之一。另外在佛教故事中,还流传着一个以古印度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为原型的传说,妙善公主因当年一心事佛而被其父逐出家门,妙庄王盛怒之下又拆除庙宇,逐散僧尼,结果触犯了释迦牟尼,得了一种满身浓疮的怪病。为解除父亲的病痛,妙善毅然献出自己的手眼为父亲合药治病,感动了释迦牟尼,于是被赐予千手千眼,化身观音,以时时拯救苦难众生。





      龙门石窟·高平郡王洞:高平郡王洞,开凿于沟北崖壁的最高处,它是万佛沟内最大的一个石窟,有“东山第一窟”之称。高平郡王是武则天的侄子武重规,石窟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690-705年),后因武重规病卒而缀工。后壁主尊阿弥陀佛居中,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五尊造像均在莲花座上,并以莲茎相连而汇于一起,造型新颖别致。莲座下雕有十身坐佛,其中一尊右臂饰有臂钏,当是密宗的“大日如来佛”的造像。洞门外雕二力士守护。





      高平郡王洞窟内平面呈横长方形,顶部似乎打算凿为J形顶,但没有完工。在北壁(正壁)正中靠上,雕出主尊佛,结跏趺坐,露出右脚,双手放于胸前,施说法印。头部已残,肩较圆,胸部鼓起,身着通肩袈裟,下坐于一双层瓣的仰莲花之上,在莲根表面刻有卷云纹。由主尊莲座根部向东西两侧分别伸出一条长梗,并且各向上托两朵仰莲,其上雕出夹侍的二弟子与二菩萨。左侧弟子为迦叶,双手托一瓶于胸,右侧弟子为阿难,头已残,身躯扭动,双手叠放于腹前。二夹侍菩萨头部均残,肩较宽,身饰项圈,璎珞、腕钏,帔巾绕腹下两道;其中右侧菩萨左手上托一宝瓶,左侧菩萨右手向上似执一宝珠。
   环北、西壁以及南壁西侧下部,凿有基坛,坛上雕一周坐佛,服饰有通肩大衣、袒右肩与双领下垂三种,均呈结跏趺坐,出露右脚.在肉髻与发髻表面刻有水涡纹,面相胖圆。身下佛座均为双层瓣的仰莲状。在窟内开凿的次序,是先完成北壁(正壁),次之为西壁,再转入南壁西侧,然后才考虑东壁与南壁东侧。现窟内地面保存有一些横竖排列较为整齐的圆孔,为原先安置石刻造像之用。
   窟门呈圆拱形,门券顶部向窟内上部倾斜,这种作法与二莲花洞的门券作法相似.窟外有面积较大空间,构成前庭。门外两侧各雕一身力士,其型体租对于高大的窟门显得较小,在力士足下均踏有山形高台。现窟内地面,除数排圆孔之外,还有许多残损的造像与莲花座。根据题记该窟的开凿年代,在武周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题记,将此窟命名为高平郡王洞。
















































      延着万佛沟下行,眺望西山石窟……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