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龙门桥和伊河
龙门石窟在古都洛阳以南,距市区约l2公里。起了大早,就为了怕挤。结果车到龙门景区时,人已经不少了。路上许多警察在指挥交通,路边的引导牌和GPS指示的龙门石窟位置不太一样。基于多年的信任,听从了GPS的指示,来到了龙门桥下。
走完一圈才发现,原来龙门石窟是一条单向的,围绕伊河东西两岸的U形线路,因此,无论在哪个门停车,出景区后,尤其是在你腰酸腿疼之际(龙门景区很大呢,要仔细看完,怎么也得大半天时间),还要步行大约2站的公交历程,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呢!尤其是我们来得早,车停在极靠近景区的位置,又增添了大约一站路......
伊河由南向北从两山之间穿流而过,河西为“龙门山”(又称天竺山),河东因产香葛而得名“香山”,正如宋代苏过所吟颂的“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故又称阙塞、伊阙。地处嵩岳以西秦岭以东的龙门当之无愧地成为洛阳的南大门,自古以来都是南北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重地。
伊河,古名鸾水,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山海经》载:“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载:“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或上魏山,均为闷顿岭之古名。《地理志》日:“出熊耳山”。20世纪50年代后,地质工作者多次考察勘探,闷顿岭的山体结构及地质特点,均属伏牛山系,故所谓“出熊耳山”之说有误。伊河沿伏牛山北麓与熊耳山南麓之间,西东流向。由源头至潭头乡汤营村出境入嵩县,经伊川、龙门、偃师,在顾县镇杨村汇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总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
关于龙门,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龙门应声开”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放牛娃每天都在山上放牛,有一天他躺在一块大青石上睡着了,突然被一阵叫声惊醒,从他脚下不断传来“开不开?开不开?”的问话。担惊受怕的放牛娃赶紧回家把这一奇怪的事情告诉母亲,母亲对他说,要是再听见“开不开”的问话,就回答“开!”后来放牛娃在山上放牛时又听见“开不开?开不开?”的问话,他就依照母亲的话回答:“开!”话音刚落大山轰然裂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聚积在山南的伊水随之汹涌澎湃地从中穿越北流而去,龙门从此就这样打开了。
龙门大桥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该桥为石拱桥,桥长303.8米,桥宽12.6m,两端各有6m的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龙门石窟景点的入口就在西侧桥下的石拱处。在入口的桥拱上缀有陈毅副总理于1960年10月8日为龙门大桥题写的“龙门”二字的匾额。
洛阳龙门大桥在河南省洛阳市南12公里龙门山口处,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全长303.8米,两岸引道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龙门桥跨越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跨径为60+90+60(m)的石拱桥,桥宽12.6m,拱矢度1/8,主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拱圈厚1.1m,两端各有6m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龙门桥施工拱架由临时墩和钢桁架组成。洛阳龙门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0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1962年11月20日竣工。
陈毅元帅为龙门大桥题字: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周恩来因有事回京,他利用专列开车前的一点时间接见洛阳市的负责同志。在谈话结束时,人们请周恩来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拱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得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爽朗地大笑:“我怎敢‘班门弄斧’?还是请总理写吧!”两位领导人谦虚地互相推让。这时,专列的开车时间快到了,周恩来歉意地商量说:“要不这样吧,现在不写了。回京后,我们商量一下,写好后给你们寄来,行吗?”人们不便强求,只得以此作罢。
然而,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洛阳人民的嘱托。到一九六二年春天,题字寄来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的字。这一题字既为伊河桥命名,也有地方特色。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石拱桥东西两端和两侧。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陈毅的题字也因“四旧”而被破坏。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又陪外宾来到洛阳参观,他路过伊河桥时,发现伊河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立即查询。有关人员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情况,周恩来满面怒容地说:“陈毅是好同志,他的题字要尽快地与洛阳人民见面。”不久,陈毅的题字重新被郑重地镶嵌在飞架东西的伊河桥上。这样,周恩来在陈毅逝世以后,维护了这一题字。
龙门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由于山石质地优良适宜雕琢,而吸引古人择此凿洞建窟造佛像。伊河两岸东西崖壁上大大小小的佛龛洞窟星罗棋布,密如蜂房,蔚为壮观。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本世纪初在距龙门石窟以南3公里处及龙门石窟以北伊河下游1.7公里处,先后分别兴建了龙门南、北两座大桥,目前已经竣工通车,成为替代原龙门桥的两条主要交通干道,此举极大地改善了龙门石窟的环境,减轻震动、噪音、废气、粉尘等对石窟的侵蚀危害。如今,原龙门桥已经成为游客通向伊河东岸景点的旅游步行桥。
![]()
仿汉代双阙,终于看到龙门石窟的题字了......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禹王池:走进龙门石窟西山景区,首先看见的是禹王池。禹王池据说是唐宋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开凿而建的,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二十五六度。龙门有多个泉眼,禹王池的泉水最盛…门石窟景区内分布有禹王池、珍珠泉等泉眼,流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常年在24℃至26℃,是游人驻足赏玩的著名景点。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